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寺院中,僧人用斋的地方叫“五观堂”。这个名字源于佛教中的“食存五观”,是指在进食时心存五种观想,是一种修行、修德、修身的方法。出家人吃饭也称为过堂,要想着五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 存 五 观

01

计功多少 量彼来处

这一观,是思维食物的形成过程和施主付出的代价。《大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

吃饭时,观想所吃的每一口饭,都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劳动,又是十方信众减损自己所用而供养给寺院和大众享用的,所以应当思量这顿饭的来之不易,以感恩心和惭愧心受食,策励求道修行之心。

02

忖己德行 全缺应供

这一观,是思维接受供养的条件。所谓“无功不受禄”。吃饭时, 应当思考忖度自己的道德行持是否有所缺失,是否对得起面前的饮食供养。

若是营三宝事、克己利人,是为圆全,当受此食;若是不念三宝、随心侵损,就是缺失,应当心生惭愧,赶快用功修道,如此才堪受供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防心离过 贪等为宗

这一观,是要提防对饮食起分别心的过患。一般人很容易对“上味之食”起贪心、对“下味之食”起嗔心、对“中味之食”起痴心。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恶法的根本,修行人在受食时应当慎护正念,防此三心、远离过患。

04

正事良药 为疗形枯

这一观,是强调食物如药,不应执着。疗养色身,以证法身。吃饭时,应当把所受之食当作良药,为治疗身体的饥渴之病,避免身形枯槁,滋养身体用功办道而食用。对此药食,不起贪著、好恶分别。

经典中有这样的譬喻:如用油膏车,但是取其滑而易转,不问油味好与不好。吃饭时也应当如此观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成道业 应受此食

这一观是在吃饭时,要诚心观想:在道业没有成就之前,我还需要这个身体。色身的相续,必假饮食;若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

所以,吃饭是为了修行、成就佛道、利益众生。将饮食视为助道的正缘,维持健康的身体,以更好地去精进修行、成就道业。如果有这样的发心,那无论吃什么都是“斗金易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传统文化里说,“民以食为天”。“吃”不仅像天一样大,也有天地大道在其中。如果带着贪嗔痴,吃会吃出罪恶来;如果觉醒了,发菩提心,吃也可以吃出功德来。

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虽然吃着饭,但不能陷在吃饭的境界里。吃饭是为了长养道,有了道就能禅悦为食,这才真正是以道养道,才可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