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 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每次走上西园高台,回望忻州古城北边群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我的耳边总会响起这曲豪迈奔放的流行乐曲。

这首名叫《精忠报国》的流行歌曾让年少的我热血沸腾,而今人到中年,身处这块古城的高台之上,环顾身前身后的园林,当“江山北望”这句满怀忧国忧民的长叹再次蓦然于心,我知道,这处园林所彰显的情怀已彻底感染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子建于古城西端,古城俗称卧牛城,西高东低,恰似一头俯卧的老牛。西园恰处老牛头部,翘首回望,老牛眼里满是这方水土千年历史。也许正是为了留住从这方水土走出的千古人物一闪而去的身影,西园在设计者的眼中,从他们走上高台,回首北望那一刻起,便成了忻州历史人物栖息的高地。

我是顺着忻州有名的西门坡爬上西园的。甩掉身后那些尾随自己好几条街巷的群楼,我终于站在了古城高大的城墙之下,仰望墙上顺着山势错落有致的角楼,我便觉得自己渺小起来,仿佛那些角楼连同它下面的墙体都齐刷刷地向自己威压下来,那种威压有如麋鹿的犄角,河马的大嘴,亦如猛兽的獠牙。这种感觉是我们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城市里的人难以理解的,那道高墙加上角楼也绝没有身后闹市几十层大厦的高度,但它却让我产生了无比寻常的威压感,这不得不让我对古建筑另眼相待,也对古代能工巧匠而由衷敬佩。遥想当年,一座州城历经兵戈铁马战火云飞,它之所以能庇佑百姓守护一方安宁,其角楼之巍峨,城垣之威势,定然让攻城的士卒望而生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自然不会望而生畏,当我顺着墙下的基石拾阶而上,沿着墙根进入西门后,眼前豁然开朗的景致让我似乎成了那些曾经攻城的士卒,拼尽浑身最后一丝力气杀上城头,俯瞰城中烟火,玉宇琼楼,他们的心境定然像我一样心驰神往。从进入西园的那一刻起,那首“狼烟起,江山北望……”熟悉的旋律再次在心间回荡,那些触手可及的亭台楼阁画栋游廊,让我像春秋、像汉朝,亦像金元时期一名北归的士卒,在古城西园的长廊中细细品咂忻州大地曾经有过的沧桑。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西园的中轴线上,突然发现这处园林本身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文章讲究纲目,纲举则目张,中轴线两边分别是怡苑、梅苑、梨苑、柏苑、杏苑和一条松龛街,文章的纲自然就是这些阆苑了。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寓意,这些梅梨柏杏松一旦进入文人雅士眼中,其文化寓意陏生命价值一起被放大,因此,以其为纲,整个园林不仅有了生命的律动,亦有了文化积淀。纲举目张,推开怡苑大门,看到园内水石交融处一座“集贤亭”赫然立于中央,便觉一股古风从水面徐徐吹过,一个“贤”字好生了得,将西园这篇大文章的要目高高托举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怡苑是传统的古典四合院结构,主体建筑为二层楼阁,东西配有馆轩,西有大殿和南北两座馆轩相连,东南皆为厅室廊榭。苑内莲池分布集贤亭两侧。其楼阁馆轩错落有致,亭台廊榭相互映衬,以“怡苑”为名,虽无法与苏州怡园媲美,但观其阁轩匾额,方知集贤亭下已云集了忻州四位先贤。北为“青竹阁”,左右两边是“天锡轩”,西为“婕妤轩”(殿),南北两边各置“松龛轩”,四位先贤来自四个不同朝代,其怡然自得之状,已让怡苑大放异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置身于集贤亭,仰望西殿挑檐如翼,我仿佛听到一位女子低沉的吟哦声——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怨歌行》出自于汉代一位宫娥之手,如果我是长安城中一名士卒,那时或许能在皇帝的车辇中目睹这位女子的芳容。她虽无倾国倾城之貌,但一定玉洁冰清,风姿绰约。她就是被后世诗坛无数次提及的一代才女班婕妤。忻州班氏故里,出过三位名垂青史的人物:班彪、班固和班昭。班彪撰《后传》,班固、班昭撰《汉书》,中国古代秦汉以前的历史,自司马迁之后多仰仗班氏手笔。而这位被皇帝封为婕妤的宫娥,则是班氏先祖班彪的姑妈。可以说,班氏一族在两千多年前已是书香门第文章传家,这位婕妤姑妈让班家门风诗书浸润源远流长。而今“三班”故里原平市是全国知名的诗歌散曲之乡,其古韵遗风与班氏一族应该一脉相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班婕妤的故事,她的遗作是最好的诠解。现已流传下来的《怨歌行》《自伤赋》《捣素赋》让我们看到一位久锁后庭的宫娥半蹙眉头而踽踽独行,她或许在顾影自怜,或者在忧国忧民,或许在为心上的人暗自神伤。作为皇帝的女人,作为通晓音律词赋有思想的女人,班婕妤的一生背负了士大夫社会本不该她背负的太多东西,她为社稷稳固而大义陈辞,为不引起宫闱祸乱而委屈求全,但她终究是一个女人,她为情所困,在声声捣衣声中,有说不尽的相思之苦,她为情所恐,在轻轻摇曳团扇中,有诉不完哀怨之情。可她的确是位精明的女人,在瘦燕轻舞宫闱淫浪中,她绝决地走向一个女人应去的地方。这样一位极情极义极忍的女人,两千多年来,该让历代天子贵胄文人雅士如何心疼,乃至当她的坟头荒草萋萋时,人们都不得不长叹一声,称她的坟头叫“愁娘娘坟”。一声“愁娘娘”道尽了人生多少辛酸与不易,让我在轻声诵读她的诗赋时,都不得不扼腕叹息,任由呜咽的风吹过婕妤轩的瓦脊挑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宫少了一位佳丽,中国诗坛从此多了一位诗人,而且是女诗人。有她的诗文浸润不仅让班氏一族历经几代胸怀天下,也让雁门关下从此诗意绵长。天锡轩的萨都剌、青竹阁的傅山、松龛轩的徐继畲都是雁门关下的诗文圣手,他们有幸共聚怡苑,让忻州的文脉从两千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也让情感的泉涌变得五彩斑斓。那位像汉人一样叫“天锡”字号的萨都剌,居然是一位虬须隆鼻的色目人。从走下雁门关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真正融入了汉赋唐诗,在民族大融合的金元时期,以一个少数民族的身份大行汉文化大道,将一首首饱含忧国忧民情感的诗行写在江南的风雨之中。即使到了民族复兴的今天,当我们轻声吟哦“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悄无鸟鹊向南飞 ,但见孤鸿影”的诗句时,我们仍会被他那种形单影只的文化认同情怀深深感染。傅山和徐继畲就更别提了,他俩一个长于清初,一个生在清末,一个竹可焚不可毁其节,一个放眼看世界,都心系天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上下求索。

四位先贤一起被园林的设计者们请进园中,将他们千百年来沉淀下的故事和德行融入这片园林,让每一位游客在领略忻州文化历史沧桑中意犹未尽,不得不走向西园的更深处。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是从西边的一条小径直接进入西园的。之所以横穿这条小径,是因为刚进古城西门,我就看到一座古朴浑厚的楼阁突兀在眼前。走到阁前才看清这处阁楼背靠西边的山坡,整个基座隐没在山崖下,像一位智者坐在山坡上,默默俯瞰东边古城的繁华与喧闹。这便是义士阁,是柏苑中最高大的建筑。

柏在传统文化中寓指义气高风,所谓“高风亮节”,“高风”为柏,“亮节”为竹,其生命价值因赋予文化意义而不朽。千年松万年柏,柏之高龄,足以撑起一片明净的天空。义士阁为纪念“春秋三义士”而建,阁楼西门有一联:

一诺如金,舍子存孤诚作本;

三侯遗范,怀仁尚义史称贤。

联中对三义士大加褒奖,可见三义士的故事已深入人心,成为忻州文化的典范。“春秋三义士”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主要讲述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位忻州义士舍身救助“赵氏孤儿”的事迹:晋景公听信屠岸贾之言,灭赵氏一门三百余口,其时赵朔妻子庄姬诞下一男婴,庄姬托孤于门客程婴,程婴将孤儿藏于药箱带出赵家,遇屠岸贾所谴大将韩厥搜查。韩厥深知孤儿为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后自刎身亡。屠岸贾得知有人救走孤儿,下令全城搜捕男婴。为保住赵氏血脉,程婴联合友人公孙杵臼,用自己的孩子假冒孤儿。等屠岸贾从公孙杵臼处搜走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切断了救孤的所有线索。程婴忍辱负重抚养孤儿,等到孤儿赵武长大成人后,遂拥立赵武诛杀屠岸贾报仇雪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氏孤儿”的故事开创了中国古代忠义文学先河,由此也成了弘扬古代士大夫精神的道德典范。“春秋三义士”在九原郡留有遗迹众多,历经朝代更迭,无论忻州为古秀容城,还是置九原县、新兴郡,三义士的历史一直成为这方土地上的精神脊梁。和柏苑相连南北两端的梨苑和杏苑,分别为纪念“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和“一代文宗”元好问而建,元好问在战乱中抚养童年白朴,秉承了三义士精神,为忻州大地留下了继“赵氏孤儿”后的又一段佳话:白朴父亲白华与元好问同在金国都城开封为官,白元两家交好,1233年蒙古军攻破开封城后,白朴母亲在战乱中走失,元好问遂收养白朴姐弟。

在随金朝百官遗老北渡黄河途中,白朴染伤寒而昏迷不醒,元好问昼夜抱持,经六日后方醒,遂大喜称奇,从此视同己出。为抚养白朴姐弟,元好问贫寒交困,在其《学东坡移居八首》诗中写道:一日仅两食,强半杂藜藿。这种日子持续整整五年,直至白华北上定居河北正定,元好问才将白朴姐弟送还。时令正值秋季,面对绵绵秋雨,元好问作《镇州与文举百一饮》长叹: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看是楚囚。白华泪眼相望,亦作诗相赠:顾我真成丧家狗,赖君曾护落窼儿。

元好问作为古代士大夫的凯模,亲力亲为履行了一个朋友的操守,其义气深厚无愧于一代文宗。“赵氏孤儿”的故事后被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十八世纪由法国作家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进入欧洲,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共鸣。中国的“义”在欧洲遇到了西方的“ friend(朋友)”,两则蕴藏的含义虽不是那么恰如其分,但文明的通道由此打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下义士阁,可见托孤台、和取义亭,两处古典建筑默默守候着义士阁,将托孤的故事向南北延伸,与北边杏苑中的遗山轩、文宗楼遥相呼应,似乎又默默聆听从梨苑兰谷台上飘下咿咿呀呀的唱词。金元时代两位大师相望守护,一个“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都将内心中的情义挥洒得淋漓尽致。遥想当年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元好问为白朴亲自授课,那首《摸鱼儿·雁丘词》定然浸润过白朴幼小的心灵,要不他那部《墙头马上》的杂剧也不会凭空飞出。一代文宗哺育了一代词曲家,他们以义修身,以情润怀,一首首诗行,让整座西园笼罩在杏花雨的离愁别绪中,让梨苑兰谷台上搅动着梧桐雨的缠绵悱侧。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中国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设计者)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园林一直在追求美,追求诗意,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而西园更多追求一种人文情怀,将忻州历代先哲请进园中,赋予园林建筑更多人文气象,让游览者在阅尽山水的同时,能有更多的历史穿越感,能尽情浏览先哲们的思想和精神。因此说,西园更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无论从哪一页或哪一段读起,都会性情所至若有所思,先贤们的身影总会在眼前若隐若现,他们千百年来积淀的思想像涓涓溪流一点点流入游览者心中。

站在梅苑的帅安楼和报国亭之间,共和国开国元帅徐向前英姿蓦然浮于心头。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当国破家亡时,先贤们那些无形的思想会化为有形的力量。徐帅的英姿已被满载无尚荣耀的词汇加以描述:他英勇无比,他百折不挠,他战功赫赫,他为共和国大厦撑起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文化精神传承的力量,是这片沃土厚重文化积淀滋养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过西园,我轻轻合上那本已经泛黄的书页,我知道,那里有哀怨,有惆怅,有崇高、有卑微,有忠义、有奸佞……亦有刀光剑影。在三月的霏霏细雨中,我仍愿把自己想成一名北归的士卒,在蓦然回首间,任凭那曲《精忠报国》的乐曲在心中肆意流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节目作者—岳占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定点深入生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22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End-

来源:忻州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