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君最初并未打算撰写这篇关于国歌的文章。

因为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其普及程度几乎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史君在浏览短视频时,看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片段,这促使我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在这个视频中,策划者走上街头,临时采访了许多路人,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他们被问到了两个简单却意义深远的问题:一是国歌的全称是什么,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有很多人无法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或者干脆回答不上来。

我国的国歌,全称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诞生于1935年,由杰出的文学家田汉作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聂耳作曲。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最终,《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国歌,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勇军进行曲》,原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电影插曲。

因为这部电影当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都非常大,所以这部插曲在当时广为人知。

《义勇军进行曲》当时不仅是大城市居民耳熟能详的,就连偏远农村的村夫牧童也会哼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在埃及的金字塔下边听到有人唱《义勇军进行曲》。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美国讲学的时候,也听到有小孩吹口哨,吹的也是《义勇军进行曲》。

更有意思的是,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曾经专门演唱过《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热捧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在《义勇军进行曲》最终确定为国歌之前,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家也曾专门征集和筛选过很多歌词和歌谱。

文献记载:当时公开征集到作品632件,歌词歌谱6926首。但是在这些作品中,却选不出合适的作品来。

眼看新中国成立在即,国歌演唱又迫在眉睫。这时候马叙伦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并得到了许多委员的赞成。

同时这时候郭沫若等人提出了意见,建议修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时候”,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应该是大翻身,不应该是最危险的时候,有些不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讨论国歌选定的过程中,张奚若、梁思成等学者提出了重要的观点。

他们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历史性的产物,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因此,为了保持其完整性和原汁原味,词曲最好不要做任何修改。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他们还列举了法国国歌《马赛曲》作为例子,说明历史性的歌曲应当被尊重和保留。

同时,张奚若和梁思成还进一步阐述了国歌的重要意义。

他们认为,虽然新中国成立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国歌更应该给人以居安思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