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之大,大在大江大湖,也大在文化底蕴,在老城区,随处可见历史建筑,蕴藏了一段段斑驳故事。像在武昌区复兴路26号,就有一座基督教圣米迦勒堂,它的规模不大,但建筑样式独特,细节之处斑驳,充满年代感。走过基督教圣米迦勒堂,看到其入口处还张贴了一块开放时间表,显示其至今仍在正常使用中,不免让人觉得很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往基督教圣米迦勒堂打卡,可以乘坐公共交通,或者自驾。自驾的话,参考走城市的二环线,在复兴路出口下到复兴路上,过津水路的口子即是目的地。若是乘坐公共交通,则有4号线和5号线双地铁,在复兴路下车即可。基督教圣米迦勒堂周边是水陆小区与湖滨村小区,建筑密度高,基本上需要步行走到很近距离才能看到教堂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复兴路的口子过去,看到基督教圣米迦勒堂的建筑,属于一侧入口。那里的街面上有行道树和辅路,还有武昌区的教育学院,并排立着,一直走到教堂大门外,才发现,两者的建筑样式并不同。教堂的外墙更加斑驳,其层高更大,青砖的配色,本身就很浅,又因为年代久远,积聚了灰尘,好似怎么也打扫不干净。更多外墙处有明显的水渍,斜面凹凸纹理,窗户抬升到四米以上位置,门头窗户处都有r型装饰,划出线条纹理,看着非常另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到大门处,看到其设计细节,哥特式建筑样式,确实与众不同。比如大门首先做成了规整的矩形开口,但又在上方横梁位置加了左右的弧形装饰,类似拱形桥墩,树立到最下面,又将拱形改成罗马柱,分别雕刻了立体的圆柱与掌托,雕刻非常精细,表层磨砂的质感突出。在门框里面才是木质大门,因为夏季原因,又在这中间增加了一张活动式薄膜帘子,隔绝空调冷气。如果不是旁边墙壁上挂着历史建筑的碑刻,可能多数人就将之当成普通复刻的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着基督教圣米迦勒堂走一圈,来到它的侧面,才发现它的布局非常狭长,呈“十字形”。简单观察,也算看清了其架构,几乎是按入口处的横截面拉出来的立方体,分成5-6节的长度,每一节之间以龙骨架设,青砖建筑,外墙再贴上地砖。与之对称的是标志性的窗户,全部是“r型”门头,辅助成上下两个部门,上面是棱形玻璃框架,下边是矩形玻璃框架,全部涂成了红色油漆,非常醒目。并且,教堂在侧边还有一个大门,设置了阶梯出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时针绕行,来到基督教圣米迦勒堂的另一个侧边,这里同样有一个大门,只不过,因为围墙的关系,看不到其他外立面。这个大门规格不小,有遮雨棚和金属门,还挂了一幅对联,看着就是外来建筑。当然,一样有弧形门头,一样有红色门窗,一样有凹凸纹理,显示出统一的建筑语言。本地人生活在此,早就习惯了教堂的存在,似乎它与其他建筑并无两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大门开放,到里面走了一圈,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一个人。内部布局很熟悉,与影视剧资料里介绍的一样,偌大的场地,架设了椅子,前面是主台,四周建筑线条都很自然,规整的矩形架构,一览无余。教堂里的椅子也是红色的,前后十几排,估计能坐不少人,只是在百年前,信奉的教徒可能会有很多,那是国民疾苦,现在,社会环境变化巨大,真的还有信奉的人存在吗?在小编眼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日子本就内卷得仓促,何来时间去做其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基督教圣米迦勒堂,建在城市街道边,和现代化的小区与商业体相差万千。想到在新城区的步行街里,还为此复刻了现代大教堂,作为纯粹的打卡随拍地标,而这里的基督教圣米迦勒堂算是纯粹的古迹,却相当静寂,实在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