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始,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统计显示,当前网络文学的作者有2400万,网文的作品数量超过3600万部,网文用户达到5.2亿。

这意味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网络文学至今仍然处于生长与变化中,不断萌发出新的样貌。

不久之前,借着第三届网络文学青春榜发布会暨番茄小说"巅峰故事计划"启动仪式的举办,全国多个高校的网络文学研究者汇聚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围绕网络文学发展新趋势展开研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在致辞中所说:一方面,免费阅读模式的崛起,对于网络文学近几年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出了新的态势;另一方面,技术的快速推进,同样给网络文学带来了新的变量。

网络文学向何处去,未来还有哪些新的可能,就成为了此次"威海会议"上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此,我们以关键词的形式对部分嘉宾的金句做一个不完整梳理,其中不乏观念的交锋,也算是为网络文学的发展立此存照。

【关键词:人工与智能】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

人工智能首先挑战的就是网络文学。因为网络文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根,都是基于数字化技术、基于新兴媒体实现生产、销售、传播、消费。不管是chatGPT还是各种各样的新出现的人工智能软件,它必然会影响网络文学。

这一点很明确,哪怕短期来看人力还很难被替代,但是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文学创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林荣:

AI技术会带来很多变化,但是我觉得核心的部分,是海量、定期、高速处理,并且最后生成的环节是人格化的,无论是图像还是视频。

网文发展二十多年,网文作家就是大量重组信息、重组数据,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处理,更新频率越来越快。AI对网文写作巨大的影响就是一方面和网文写作自身原有的优势形成高度叠加,另一方面形成挑战。

早些年已经有一些传言说一些大神采用了类似于今天AI技术的手段来介入自己的创作,我相信下一步可以预期的一个结果就是让网文的重组量更大,处理信息更快,覆盖的读者和社会受众面更广,竞争越来越强,说不定有一天把传统文学很多元素冲击到网络文学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翟羽佳:

我们知道年初的时候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引起很大的关注。去年阅文妙笔上线了,我问过几个作家蛮好用的。3月15号番茄作家助手上线了AI助手客服功能,不仅是电子媒介和文本的载体,还是一个创作工具和功能的放大器,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解决用户之间遇到的问题,创作问题还有生活百科的问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客服有很多种身份,可以是福利政策的解读员,可以是收益提现的向导员,可以解决网文创作者的灵感还有创作的焦虑。我觉得它打开新的AI写作助手的产能和身份非常有趣。

网文+AI未来应该会衍生更多创作门类,甚至我期待上午出现文字,下午就是漫画,第二天是有声剧,第三天是短剧,一周时间把IP周期搞定,我觉得这应该是在不远的将来会实现。

【关键词:收费与免费】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

原来网络文学是整个大文学版图中间的一部分,2004年付费阅读模式成熟直接导致一个结果,因为资本跟读者去定义网络文学以后,它跟大文学版图脱钩了。以后做网络文学研究的基本上不关注大文学板块、包括世界文学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2004年付费阅读当然对于网络文学带来新的生机,但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导致网络文学与大文学板块脱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邵燕君:

起点中文网创立的付费模式实际上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原创机制,也是它发展的一个核心动力。之后番茄推出了免费模式,把二者放在一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考察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它的形态,它一系列的理论问题都可以重新打开进行讨论。每一次形态的改变背后一定是技术的革命带来的产业模式的变化。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以起点模式为代表的付费经济,应该说更是一个web2.0时代的生产机制,是用户生产内容的机制,我愿意称它为"爱好者经济"。虽然后来也有资本的投入,但是在它生成的很长一段时间,它是爱好者写、爱好者看、爱好者付费,做着经营的人也是爱好者。

而在免费平台上我们看到的是web3.0时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推送的模式出现。

与之相应的,我们看到在起点模式之中,跟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草根的赋权,是大众的赋权。但是今天我们再去考察起点模式的话,我们看到它仍然是一种精英筛选机制,只是这个精英从原来的学院派的专家精英转移到了付费读者的精英群体。当年我们都知道看盗版的是付费的10到20倍,但是那些人没有遴选权。

在免费的web3.0时代,在相当大程度上做到了按照你的兴趣推送。我记得谢思鹏(注:番茄小说总编辑)到我们那去做过一次报告,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说我们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只看数据。这样的话它确实真正变成了互联网经济分众的模式。

原来大家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这个平台一定是下沉的,它会把下沉的市场扩大,使网络文学从一个带有一点小众爱好者的平台变成大众下沉的用户平台。而今天我们看到它更加分众,特别是巅峰榜上有些优秀作品出来之后让我们非常吃惊。

在这个形势下,我觉得网络文学真的可以破圈。它原来是爱好者经济,别看它相对于纸质文学多壮大,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两千万的付费用户可能还会跌,会被吞没。在免费模式入场之后,我觉得它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底盘,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想象有小众精英金字塔的互动模式存在。

从付费到免费,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原来网络文学其实真的就是爱好者,比如我就是书虫,但是免费平台面对更多的是用户,他们是把网文作为一种消费产品来看待,就是大家说的跟短视频抢用户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能留下来,就意味着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还能留下来,还能继续发展。这一点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新变与不变】

武汉大学教授李遇春:

每一次新的文学的形态、业态的产生肯定是科技在背后推动。我们表面上都是读文科的,其实很多网络作者都是学理科的。

科技改变文学,因为印刷术,我们能看到宋元明清以来的书有很多的版本;出版技术不发达,肯定不可能写那么长的长篇小说;到现在有了网络,才能够有那么长的网络文学作品。

不管是做纯文学创作、研究的还是做网络文学创作、研究的,大家对于数字化的生存还没有真正切入进去。

数字化的生存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也是生产力,网络的思维、网络的生活形态、网络的生活方式真正进入到作家的创作之中、融入到了生活之中、灵魂之中,这样的话他们写出来的才有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这种网络文学才能是领先的。

未来肯定都是网络化生存的一代,离开了手机、离开了虚拟世界没办法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怎么样被作家写出来?恐怕只能指望年轻一代的作家来写。

网络文学未来既要贴近现实的生活,但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现实生活,而是真正意义上写出这种网络化的生活,或者叫数字化的生存,或者是数智时代的生存。怎么把思维方式、生活形态真正地写出来,有几位青年作家已经在写这种新的网络文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

无论是什么人来写,以怎样的一个平台和媒介来发表,文学写作挑战的都是人的叙事能力。我们不应该有体制内体制外,或者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这样的壁垒。所有写作者面对的都是人类既有的叙事传统,思考在这样的既有传统之下还能够为人类叙事做怎样的贡献。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觉得近几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除了我们看到番茄小说新模态和业态之外,所谓的传统文学跟现在的网络文学的作者基本上是共享的,他们之间的交集是很大的,他们接受的文学教育和训练等基本上是一样的。

比如今天大家热烈讨论的《十日终焉》,我们不应该把它局限在网络文学里面来讨论,而是要看它为汉语文学带来了哪些可能性。它对于世界的叙事不仅是文字的,还包括了游戏、影视等其他叙事方式,它有巨大的综合能力。

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十日终焉》以新的叙事样态为我们提供了汉语文学在整个世界叙事的传统空间里的新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汉语叙事还可以这样,文学叙事还可以这样。我觉得它是具备一定的先锋性的。

包括前几年的《小蘑菇》这样的小说,它在科幻的叙事中间其实是共享了同一个语料库和资源库,共享了同一个世界文学的叙事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

现在的网络小说,比如番茄近几年流量很大的《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还有今天讨论的《十日终焉》,整个是游戏体系。把游戏里的升级变成了一个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描写,即便是神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也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卡在那里,形成精神困境。这其实是一种精神深度。

《十日终焉》的生活气、烟火气不那么套路、不那么网文,在对世界大众文化的吸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上面,显示了新一代网络作家对于资源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网络小说一方面表现当代青年的精神现实,另一方面需要向游戏、动漫、影视转化。95后作者、00后作者从小学习网文,这些人更多是玩游戏、看动漫长大的,所以他们与传统作家完全不一样。

有这样的说法,中国的网络小说和日本动漫、韩国影视剧、好莱坞大片称为四大文化奇观,这要落到一个实处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慢慢地向这个方向走,承担起其他几种大众文化样式,在整个国民生活当中文化产业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

这几年我们推出的很多作品,都让人有一种爽文不那么爽的感觉。不是说一点也不爽,只是没有原来那么爽而已。但是这也显示出了趋势和区别。

《十日终焉》还是有紧凑的目标和任务的。但是到了《道诡异仙》没有任务了,是漫游,而且非常有网感,它仍然有大量的受众,仍然能写那么长。归根到底这些都是新的变化。

网络文学里面的作者我认为他们的写法也在创新,也在思考问题,而且加了很多国际化元素,包括中国民间和古典文学的元素,而不光是流行的元素。

这种上下求索的姿态是一个面对文学认真的人才会做的事情,即便最后检验他的是市场,但他同时有了文学的维度,某种意义上有了文学追求。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林荣:

网络文学是不是独属于青春、独属于青年?很多网络文学一线的作者包括一些大神刚刚出场的时候,大都是80后,当时20岁出头。今天这波人大部分还在,但是已经是标准的中年人。

同时,现实题材吸引不少中年人加入到了今天网络文学一线的创作者队伍中。

从内容上,青年人当主角的比例很小,相当多的故事是展开了全方位的视角,描写社会生活或者架空环境中所有年龄段的人,由所有世代的人共同扮演故事主角。

但是网络文学和青年的关联仍然很密切,就像新文学发展到今天,一百年来,贯穿始终的生命线还是青春气息。

一方面,网络文学得益于青年人当中有文学创作才华的人在传统文学之外大胆开拓,占领方兴未艾的网络媒介平台。同时随着他们的成长和网络文学的题材空间越来越广阔,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它占据的空间是最完整的。

相较于所谓纯文学的小说大多数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做文章,网络文学和青春力量的嫁接不光从作者队伍而且从创作题材上来讲,今天应该有很多年轻作者带着朝气的视角反映各个世代的人,而且和幻想元素嫁接,形成网络文学青春写作的新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词:产业与文学】

中南大学教授禹建湘: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它成为大众文化和泛娱乐产业最重要的供给侧,网络文学联动影视、动漫、游戏、文旅等下游产业,共同构成了全产业链体系。网络文学成为IP市场的重要资源库。

据统计,网络文学阅读市场的规模产值404亿,IP市场有2600亿,产业规模有3000亿。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连续五年占据了半壁江山。网络文学产业链的价值持续放大,粉丝基础、优质内容和易开发性催生了IP改变新业态,IP从内容的生产运营、用户与市场的需求以及IP衍生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发展新态势。

我们看到今年的青春榜,我认为大多数的作品都具有IP产业链的形势。IP产业链的打造将助推青春榜的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也能够造就更为经典的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

现在许多网络文学有IP向的写作特点,这是不是泯灭了作为文字和文学本身的特色?

实际的情况是,网络文学原创内容的迭代和升级,以及创新和想象力,带动了跨媒介新业态的生成。

最典型的表现是从去年到今年爆火的微短剧,把网络文学类型更迭以更快的速度复演了一遍。尤其要提到的是我们做了许多爆款微短剧的网络文学的集锦,大部分来自于番茄小说,包括《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闪婚后,傅先生的马甲藏不住了》,精品剧都是来自于番茄小说。

番茄小说自己开发了一个短剧APP,包括红果短剧和番茄短剧,这是一个业态上的创新之举。

我认为上下游的打通是一个信号。上游的渠道是网络文学平台开始开发下游的业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现在我自己也在这里感觉到现在的风向有所变化,未来下游资本为王,影视公司有很大的话语权。现在许多的影视制作单位、许多的下游开发企业开始向网络文学"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

产业的发展现在可以说是风起云涌,网络文学的产业性、市场化和它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之间存在如何实现平衡的问题。

我们做实业的,比如做网站平台,不盈利是没法生存的。网络作家也一样,很多签约写手靠写作卖字赚钱。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家都说网络文学垃圾很多,说网络就是马路边的一块木板,谁都能上去信手涂鸦。这让很多人觉得网络是通俗的东西、大众化的东西、卖钱的东西,它离文学很远,隔着十条街。它的文学性和产业性之间存在博弈,有一个如何实现平衡的问题。这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作者:邵岭

文:邵岭 配图为第三届网络文学“青春榜”年度榜单部分上榜作品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