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5日开始的,也就是从这周星期一就“入伏”了,我们就进入到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整个三伏天是头伏10天,中伏20天,而末伏是10天,整整40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三伏天,已经是连续10年都是40天了。因此就尤为不同寻常,还被赋予了“六十年一遇”的标签,让人不禁对即将到来的日子充满了既好奇又忐忑的心情。那今年的三伏天有何不同呢?会热到哭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三伏天的奥秘:为何今年的三伏天又是40天?

这也是很多人比较好奇的,因为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三伏天是头伏、中伏和末伏,而每一伏都是10天,所以整个三伏天都是30天。

然而在近些年却基本上三伏天都是40天,而今年也是40天,这又是为什么呢?三伏天,作为夏季最热的时段,其开始的时间是根据“夏至三庚入头伏”来确定的。

其中古人还对三伏天的中伏、末伏也有规定,其中头伏就是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而中伏则是夏至节气后第四个庚日,而末伏则是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庚日之间是每10天出现一次的,所以正常情况下,头伏、中伏和末伏都是10天,加起来就是30天。

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一种特别的情况,就是中伏不是一个庚日,而是有两个庚日。这样中伏就不是10天,而是20天,这样的中伏也被称之为“加长版”的,或者是“双中伏”。

这是根据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法的推算而来的,如果立秋和夏至节气之间是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是10天。而今年的夏至和立秋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而中伏恰好包含了两个庚日,从而拉长了整个三伏天的长度。

这样的配置,不仅使得今年的炎热时间延长,也让人们对未来的高温天气多了几分忧虑。

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是“母伏”,且是“晚入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三伏天,除了中伏有20天这个特点,连续十年的三伏天是40天以外,还有两个特点,就是属于“母伏”,且是“晚入伏”。

在传统民俗中,“母伏”常被视为比“公伏”更为炎热的象征,因为“母”字常用来形容温柔而持久的力量,正如这漫长的三伏天,不急不躁,却以稳定的热浪席卷大地。

关于母伏和公伏的划分,就看入伏当天农历是双数,还是单数,单数就是公伏,双数就是母伏,今年是六月初十入伏,就是母伏。老话就说了“母伏热死牛,公伏凉飕飕”,预示着今年的三伏天也偏热。

至于入伏的早晚,则是看是在农历五月份入伏,还是在农历六月份入伏,很明显今年是属于“晚入伏”。在民间也有“早伏爽,晚伏热”的说法,这个也预示着今年的三伏天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烤季”。那么在一年中,为何都是三伏天期间最热呢?

三伏天之所以成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主要得益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和地表热量的累积。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但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仍然大于散失的能量,导致地表温度持续上升

加之此时空气湿度大,太阳紫外线强度大,地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蒸笼,里面就是又闷又热的,所以这个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人们会感觉格外闷热难耐。

极端天气与“秋包伏”的双重夹击

关于今年的三伏天,还有一种情况不能忽视,那就是极端天气的频发。在今年,多地已经出现了极端天气事件,从高温预警到暴雨洪水,自然界仿佛在以它的方式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也预示着今年的三伏天估计会格外热,同时也要注意洪涝等自然灾害,部分地区也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

除此以外,在民间关于今年的三伏天,还有着“秋包伏”的说法,老话说“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预示着三伏天将异常炎热,这无疑为即将到来的高温天气又添了一把火。

应对之策:早做准备,科学防暑

面对这六十年一遇的三伏天,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首先,要从心理上做好准备,认识到高温天气的严峻性,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其次,要合理安排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利用空调、风扇等电器设备调节室内温度,但也要注意节能减排,避免长时间过度使用。此外,还可以适当进行室内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总之,今年的三伏天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科学应对,就一定能够平安、顺利的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