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家门南巷9号 贾氏民居

清真寺北侧的爸爸巷,北自大西路,南转西至清真寺街,东转南与同鑫里相连,巷内多为民居。《镇江市地名录》载:“原名支家巷,因巷内多为回民居住,后改称爸爸巷。”“爸爸(bǎba)”是对回族长者的尊称。

清真寺东侧的支水巷,北自爸爸巷,南转东至九如巷、西通清真寺街。相传清光绪末年巷内有支姓开设茶水炉,俗称支水巷。清末镇江的两所女子学堂,其中的一所在支水巷,现巷内多为民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水巷

同鑫里,东自九如巷,西转北接爸爸巷。清末有李、张、于三姓商人在此合资建房,为表生意兴隆之意,取名同鑫里。当代人民教育家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在同鑫里7号,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和“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氏民居现已公布为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

三多巷,西自清真寺街,南至曹家坡,北至杨家门。相传原是杨、童、完三家的火巷,以传统吉祥语“多子多福多寿”取名三多巷。中共长江工委书记李希之和委员孙石夫妇曾在此巷从事地下工作多年,利用其合法身份搜集日伪情报,护送来往干部,秘密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领导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积极开展反“清乡”斗争。

土地祠,南自宝盖路,北至杨家门,为一南高北低的陡坡。两侧皆为民房。光绪年间巷内曾建有土地祠,故名。原江北公所巷1957年并入土地祠。

九如巷,南自宝塔路横街,北至大西路,东至薛家巷,西接同鑫里,呈十字形。巷名取自诗经《小雅·天保》篇:“……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从清代沿用至今。巷内大多为清末民初建造的徽派民居建筑,至今保留完好。九如巷北出口是繁华的大西路,东头数过来是福康泉浴室、皮革制品厂大楼和福音堂(一度为大西路小学),西头数过来是大华电影院、迎江医院、新光洗染店和新生食品厂门市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如巷正对面是城外唯一的一家清真饭店,与城里甘露浴室对面的九如饭店遥相呼应。1937年,回民李氏兄弟凭家传清真烹调技艺在大西路开店,取名“九如菜馆”。东侧紧临广东会馆后门(后改为市文化馆),临街两大开间楼上下,通长进深。进门两侧分别是柜台和熟菜橱窗,柜台上方挂有伊斯兰标识和“清真”字样,中间是过道。楼下大堂有6张八仙桌,楼上有雅间。早、晚市除供应菜包、豆沙包、烧卖外,多以生煎牛肉包、牛肉锅贴为主,片儿汤供应到半夜。中晚清真菜肴有烧油筋、大煮干丝、什锦杂烩、红烧牛肉、油焖大虾、白汁鱼肚、糖醋鱼、芙蓉牛肝、水晶羊羔等,深受百姓青睐。四季味道不同的卤菜有五香干切牛肉、盐水鸭、烧鸡、烧鸭、烤鹅,以及经济实惠的酱卤豆制品,每日供不应求。逢家中来客,寻常人家都喜欢去九如烧个菜,买点卤牛肉、盐水鸭、兰花干,回家改善伙食。

九如巷66号为镇江“三老”之一、著名的民族工商业者、实业家严惠宇旧居,已被列入“镇江市老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该房屋建于晚清,建筑面积183.6㎡,砖木结构,平房两进七开间五厢房。两厢之间有铺石板的天井及水井一口,“露兰风菊”石匾高悬天井之内,系清代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1841-1915)所题。严惠宇(1895-1968),幼年读私塾,后到扬州钱庄学徒。满师后在镇江交通银行、上海金城银行等处供职。严老有志实业救国,在前辈徐静仁的支持下,被聘为溥益纱厂经理。与冷遹、陆小波通力合作,在镇江创办“四益”农场、京江中学,筹建弘仁医院、维生油厂、北固建筑公司等企业。1937年8月,严惠宇拒不出任伪职,常年蛰居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严惠宇将收藏的大量文物及书画170余件捐赠给市博物馆。

德仁里,南自宝塔路横街,北至九如巷。清末浙江刘湖涵在此建房,以其子德仁名取里名。叶玉森(1880-1933),镇江人,字荭渔,又字红于、杏杉,别号中泠亭长、梦颉盦主,又号五风楼主,我国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之一,曾居住德仁里5号。光绪二十五年(1899),叶与赵伯先同案考取秀才,后自费留学日本,并加入兴中会。民国初年叶曾任镇江县议会议员、苏州高等法院检察庭长。入南社,与吴江柳亚子相友善。又通过柳亚子介绍为安徽督军倪嗣冲秘书,旋为滁县知县,改任当涂县长。1925年,到上海任交通银行总管理处秘书长。上世纪20年代叶玉森开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12月,手写《殷契钩沉》12卷石印,刊于《学衡》有单行本。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