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到中年虽然略有油腻还不失童心的兔子。

很多人认为发生了离奇的事情才被称为新闻,我倒是觉得有一些事情没有发生也可以称为新闻,甚至这类没有发生事情的新闻价值比发生什么事情的新闻价值更大。

十年前,每年都有类似的新闻,就是清北的录取通知书被送到某地。这个地方往往是工地或者田间。最近几年有一个重大新闻没有被各位网友关注,就是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清北通知书被送到工地或者田间这样的新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我看相关报道,已经降低标准,标题已经是985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工地。我觉得再过十几年甚至几年,恐怕标题会改为211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工地

上一个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工地已经发生在六年前,时间并不算短。并且这个新闻很容易让人有误解,因为在工地做工的高考学子家里并不差,远远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的家庭条件。

上一个符合各位网友想象的农村孩子考入北京大学的例子发生在四前年,就是留守儿童考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小女生,现在她已经找到工作了。虽然不是送到田间也不是送到工地,但是当初录取的时候,还是可以分辨出来这个女孩是农村子弟。但是从北大考古专业女孩之后,再也没有这类新闻了。这个重大新闻很多人并不留意,但是这件事其实很严重。

作为一名不年轻的大学老师,我看待教育的角度可能和很多网友不一样。因为按照道理来说,按照制度设定来说,应该有类似清北通知书到乡村到工地才对。

肯定有很多网友说什么农村子弟教育资源差等,很多人经常讨论,在此我不想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真实情况比这个问题要严重得多。按道理国家已经为农村预留了一定的名额,有针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专项计划,并且按照比例来说,针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专项计划的名额并不少。这样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为农村留出来的专项计划,还是不能让各位网友心目中真正的农村孩子考入清华北大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可以通过农村专项计划考入清北呢?

其实这些通过专项计划考上清北的孩子还真的是农村户籍的孩子,只不过他们不是各位网友想象的农村孩子。这样的孩子考上清北没有任何新闻价值,所以就没有人愿意报道了。这样就有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以前可以出现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送到田间,现在就算是有专项计划还是很难出现这类“振奋人心”的新闻?

我一直有一个看法,就是教育问题往往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从教育问题这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七色光。我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算是贫困地区家庭的收入也已经大到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可比性的程度了。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农村还有什么人?现在在农村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没有什么能力不能在城市生活的人。还有一类就是在农村或者县城从事的工作的收入远远大于城市,让他们可以放弃城市生活甘愿在农村或者县城生活的人。我的分析结果基本上符合目前高考专项计划的录取现状。

很多人扯以前的公平,其实教育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家庭教育。以前感觉比较公平的原因是教育教育差不多,至少没有量级的差异。而家庭教育比较核心的是家长的素质和水平,换算成比较直观的标准就是家长肯为孩子承受的教育成本和家长肯为孩子承担的时间成本。这两方面,农村家庭的差异越来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这个人比较讨厌按照城乡或者地域划分教育水平的高低。这种划分方式不但不能解决教育问题,还非常容易掩盖教育问题。所以,现在清北的这类专项计划越来越和实际相违背。只不过从选拔城市中的有钱人变成了选拔农村中的有钱人而已。

很多人说北京上海考名校容易,其实不尽然,北京上海一个高中都考不上一个名校的学校多了去了。真实情况是有钱人家庭教育背景好的家庭考清北容易,只不过北京上海的有钱人多,家庭教育背景好的人多。你就算不是在北京或者上海,但是像在北京考上清北家庭的家长资产相当,教育背景类似,你家的孩子在任何一个地方考清北都差不多。

顺便给北京上海寒门家的孩子发声,他们才是倒了大霉的一群人。他们顶着容易高考的名声,但是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没有人愿意听他们的苦恼,也没有人愿意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别的地方的考生至少还可以落一个同情,但是外地生源嘲笑他们高考长手就行,他们面临的困境往往连他们自己都懒得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