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29日,医院的病床前,一片死寂,爱新觉罗·良弼正静静地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如纸。

良弼的病房内,烛光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几位亲信侍立两旁,神情凝重,他们知道,这位曾经的军中新秀,如今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良弼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但他那双眼睛却始终没有闭上,仿佛还有未尽之言。

“我……我一死,大清必然会灭亡……”良弼用尽最后的力气,吐出了这句话。这句话,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也是对大清国运的深刻洞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场的人无不愕然,他们不知道,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刚毅果决的将领,为何会在临终前发出如此沉重的预言。

军中新秀

时间回溯到几十年前,那时的良弼,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他出身显赫,但却经历了与其身份不符的贫困童年。

为什么呢?原来,他的那一支血脉曾被废黜宗室身份,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成了驻守边防之人。而且良弼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如此,他的祖父伊里布还是比较出名的,因为他曾是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一员,这件事就像一座无形的山,压在他的心头。

他并非一个胸无大志的混子,家族的血统和潦倒的生活带来的冲击,加上当时晚清社会动荡,大清统治江河日下的境况,激起了他的斗志。良弼渴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家族、为大清挽回颜面。

1899年,良弼获得了一个前往日本留学的机会,这也成为了他命运的重要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本,他不仅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知识,还广泛涉猎各类学问,试图从多个角度理解世界的变化。

他学有所成,还编纂了《参谋要略》,不仅展示了他对军事理论的深刻理解,更将西方先进军事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让他在军事界崭露头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留学期间,良弼也感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冲击,日本的革命氛围尤为浓烈,又有许多中国文人志士前往学习,作为满族贵族,良弼在革命党人中并不受欢迎

但他没有选择逃避,反而更加坚守着自己的文化认同,他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并对大清极为忠诚,遗憾的是,这条道路终究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学成归国后,良弼迅速在军中崭露头角,他担任保定军校校长,将西方军事理论与中国传统兵法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批既懂现代战术又深谙本土文化的军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提出的“军中无满汉之分”的理念,更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在他的努力下,清军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维护满清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的统治也走入了最末期。

良弼深知这场革命对清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他主动请缨南下镇压起义,但朝廷却犹豫不决。

最终,他们选择了袁世凯这个野心勃勃的北洋军首领,袁世凯并非等闲之辈,任命他无异于引火烧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弼对此深感不安,他曾多次向朝廷进言,力陈袁世凯的野心,但可惜他的警告并未得到重视。

1911年11月,袁世凯正式出山,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良弼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而袁世凯也出手“处置”了这个与自己作对的禁卫军统领。

受到打击的良弼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组织了“君主立宪维持会”希望能够团结清军抵抗革命军,同时对袁世凯予以打击。这个组织也被称为“宗社党”,在军中影响不小,成为了反对革命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炸身亡

1912年初,革命党人彭家珍不满良弼维护满清政权的负隅顽抗,携带炸弹偷袭良弼的府邸,严重炸伤良弼,他也因此在两三天后抢救无效死亡,这也暗示着清朝灭亡的必然性。不幸的是,此次行动也使彭家珍被弹片击中要害,壮烈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良弼召集了家人和亲信,他的声音虚弱但坚定,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

他躺在病榻上,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从那个贫困的童年到留学日本的青年时期,再到军中新秀的辉煌岁月,最后到如今的凄凉晚景。他深知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但他更关心的,是大清的命运。

“我一生戎马,死亡从未让我畏惧,”他缓缓说道,“那个炸伤我的人,他是个英雄,因为他看清了历史的方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似乎终于醒悟,看清了历史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弼停顿了一下,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我死后,大清恐怕也将随之而去。这是无法阻挡的。”说完这些话,良弼闭上了眼睛,仿佛卸下了肩上的重担。

良弼的离世,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连串的涟漪,朝野上下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宗社党的成员们,曾经意气风发的贵族们,此刻也犹如惊弓之鸟,纷纷逃离京城,他们的退缩,无疑加速了清朝的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世凯抓住这个机会,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步棋。他巧妙地利用革命党的压力,同时又暗中操纵朝廷内部的局势。

在他的运作下,清廷的抵抗意志迅速瓦解,隆裕太后在这场风暴中显得格外无助。她曾经高高在上,如今却只能在泪眼朦胧中苦苦哀求袁世凯的使者,祈求能保全自己和年幼皇帝溥仪的性命。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良弼去世后的第十天,一纸诏书从紫禁城传出。溥仪,这位年仅六岁的小皇帝,在退位诏书上盖下了他稚嫩的手印,就这样,统治中国近三个世纪的清王朝,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轰然落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弼临终时的预言,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应验了,他的死,就像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当他说“我死,大清遂亡”时。

或许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预言会如此迅速地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良弼的故事,成为了这个大时代变革中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落幕,也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良弼、彭家珍;
宗社领袖良弼遇刺 伤重而亡——中国新闻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