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开无田/图网络图片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在灭韩国、赵国之后,进而攻占燕都,这也使得在秦国北方的战事大势已定,而魏国也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下一个猎物。其派遣战国四大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王贲事先攻伐楚国,也为灭魏扫清了地理之上的障碍。

魏国此时也只余孤城大梁。当年的魏惠王,苦心营建,城墙高深,周围更是水网密布,似乎一切都是固若金汤,但对于魏国而言,这也只是一次无谓的抵抗,非人力而可为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36年地图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载“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在三家分晋之后,一度成为魏国、韩国、赵国三晋盟主,更通过魏文侯变法,任用李俚等人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霸主。而其继任者魏武侯则进一步继承了文侯的衣钵,更是在其任内启用吴起进行变法,任用西门豹等人,也实现了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邑的地理位置

而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逝,魏惠王魏罃即位。即位伊始,其别赵国、韩国兵围安邑(魏国都城),而韩国与赵国对于魏君的方法不一,魏惠王得以涉险过关,没有被灭国,而是趁机剿灭反对势力,重新统一了魏国。

三家分晋之中,魏国获得河东地区(山西南部)以及河内地区(今河南省在黄河以北的部分,黄河和太行山南麓之间),韩国获得了晋国南部的土地。虽然魏国获得了富庶之地,但领土也被韩国几乎阻断,分为东西两部分。而这其中之地便是日后秦赵相争的上党之地,长平之战的爆发区。安邑则地处河东一隅,但是有山脉环绕,更有黄河天险,显然对于魏国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国极盛时期疆域

但是伴随着魏国国力的强盛,继任者魏惠王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迁都大梁。而对于其迁都时间,《史记》中以公元前339年为准,而在后世出土的《竹书纪年》中缺一公元前361年为准。我们姑且按下不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惠王剧照

魏惠王作为继任者而言,无疑其在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之上算的上乃是明君。但是面对秦国、齐国的崛起,其却选了将都城迁址大梁。大梁城的位置如何呢?其位于中原腹地,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这对于和平年代而言,无疑乃是都城建设的好地方,既能够引用黄河之水,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更便于城镇建设,但是战国时期,又是如何的呢?各个国家,互相攻伐,朝为盟友,夕为敌人,合纵连横之策更是盛行。

从其出发点而言,魏惠王在西侧连续打败秦国之后,东部更是不断的攻伐,兼并小国国土,这也使得其东部国土面积逐渐扩大,需要一个战略支点来实现其争霸的目的。似乎这一切也无可厚非,乃是明智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攻伐

但这真的是明智之举吗?答案显然是错误的。

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攻伐而言,城池的攻防都成为了能够影响全局的节点。即便是魏武卒强盛如此,在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中,魏国兵围邯郸,齐湣王以孙膑、田忌救援。而齐军则采用了孙膑谋略,意图以围攻大梁来诱使在外的庞涓部救援,并且半路设置伏兵,大败魏军。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更是如出一辙,齐军再次直指大梁,此战庞涓殒命,魏太子被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灭六国地图

在排除魏惠王以国之强盛,四下攻伐,引人不忿的错误国策之下,其实也正是大梁的尴尬位置,让魏国顾此失彼。以至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的失败,更是导致了位于其西侧的秦国,在惠王不听从公叔痤的意见并未任用商鞅之下导致其前往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面对魏国的压力也骤然减小,而此消彼长之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而这些也是在其错误的国策(四下出击)之下,迁都大梁所导致的一系列后果。七百里国土的沦丧也只是表面而已,其丧失的更是整个战国。

参考资料:《竹书纪年》、《史记》、《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