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我国已经迈入了14亿人口的大关。

面对这么多人口,每天光是吃饭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能够让每个人都吃饱穿暖,更是我们一直不变的夙愿。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那很容易的我们就会陷入饥荒当中。

为此,袁隆平院士创造出来的杂交水稻,可以说是救了很多人的性命。而如今,袁爷爷虽然已经过世,但是仍旧有后辈追随着他的足迹,在种植粮食一事上做出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不久前,中国工程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乌龙事件

原本是想要在沙漠上种小麦,保证产量的,却歪打正着地有了固沙治盐碱的功效,可以说成果十分喜人。

那么,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历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里种小麦

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消息,我国的农民城市在最大的沙漠里种植了小麦,并且取得了成功。

这片所谓的最大的沙漠,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片沙漠的西南边缘,有将近400公顷小麦农作物正在收割。

在沙漠里种小麦,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毕竟沙漠和普通的稻田不一样,想要在这里种植农作物,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也需要面临很多的挑战。

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市场动荡的大环境之下,如果不提前准备的话,真到了情况不可控的时候,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

无论是出于农业科技水平进步的角度考虑,还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小麦,已经成为了这里人们的夙愿。

中国是世界上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这样大面积沙化的土地影响着好几个亿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众所周知,沙漠里是不可能直接种出庄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敢想敢拼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实力,扭转了不利的环境局面,成功在这里种植了小麦。

新疆的农业发展公司用两个月的时间将沙漠推平,为了保证沙土不会再次飞扬扩散,他们还定下了平整度不超过5cm的标准。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之后,下一个面临的就是土壤养分含量低且蒸发量大,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研发人员并没有因为这些挫折而打击掉自己的自信心,反而越挫越勇研发出了新的水肥管理及栽培模式,现在,沙漠里的这批小麦已经达到了一级小麦的标准,亩产超过了两百公斤。

为了能够成功种植,当地的农业发展公司做出了许多的试验,也积极运用新技术,做到了可以在手机APP里实时操作水肥。

毫无疑问,此次小麦种植的成功是中国农业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研发人员不仅保证了小麦的产量,还误打误撞的做到了固沙防治盐碱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闹乌龙却歪打正着

原本是朝着种植小麦的目标奔去的,怎么还歪打正着起到了防风固沙和防治盐碱的效果呢?这还要从沙漠特有的环境特征说起。

沙漠当中的风沙很大,但是小麦收割之后留下的麦秸秆却可以很好的充当防风固沙的角色,而且还可以减少土地水分的蒸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重要的是,这些秸秆在四五年之后就会腐烂,腐烂后产生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会被再次注入土壤之中,以此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这一新发现后续可以被运用到未来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当中。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在沙漠当中培育其他类型的农作物,研发者们还尝试着在盐碱地中种植玉米,这一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勘测当地盐碱地的面积和分布情况;

第二步则是分析总结,找出利用盐碱地资源种植玉米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研发团队们很快就实现了在盐碱地种植玉米的目标,并且也做到了亩产超过两百公斤,可以说是十分的可喜可贺。

由此可见,在沙漠当中种植农作物这一在以往我们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过研发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并且成为了中国农业史上的一大飞跃,饱受世界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成功的挑战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高尚品质。

希望在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研发者们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当中,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