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走走停停》中,胡歌饰演的吴迪,让我感触颇深。
他35岁+,事业仍无起色;女朋友失望离开;室友搬家,导致他再也无法在奋斗了十年的城市生活下去,只能暂停步伐,回老家投奔父母。
哪怕回来后,得知很多以前的同学,都发展的不错,只有自己前途渺茫,他也从不焦虑,依然乐观面对生活。
所以,哪怕他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也还是带给了我们一种,对人生的全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无需成就定义,与其焦虑那些未发生的,不如相信自己、踏实去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人生。
01
现在的人,似乎越来越焦虑了。
甚至很多时候,焦虑的并不是做不好一件事,而是一件事还没开始做,就开始焦虑能不能做好。
老家有个哥,虽然没读太多书,但却属于那种很有想法的人。
因为不满足当前工厂打工的命运,他经常琢磨一些创业之道。
但每次就像他父母评价他的那样:
“晚上千条万条路,白天还是工厂一条路。”
甚至有次,他都谈好了一个项目,结果就在辞职前夜,又犯嘀咕:
“失败了怎么办?做不出成绩会不会很丢人?”
你发现没有?
其实很多时候,阻挡我们的进步的,根本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自己设置的重重枷锁。
也就是所谓的,掉入了“提前焦虑陷阱”。
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提出过一个理论叫“情绪劳动”,即除了日常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外,还存在一种被忽视的劳动:情绪劳动。
而情绪劳动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精力,让原本信心满满的我们,无端消耗能量,导致自己停滞不前。
如果我们时常掉入“提前焦虑陷阱”,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满负荷运转”的状态,明明与生活的斗争尚未开始,就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那么回首半生,一事无成也是必然。
02
撒哈拉沙漠上有种土灰色的沙鼠,它们终日囤积草根,即便草根早已多到腐烂,也不停歇。
因为它们曾经历过旱季,所以对食物的担忧,早已刻在了它们的基因里。
其实,有的时候为难我们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我们给自己了太多的负面暗示。
单位有个姑娘怀孕了,原本是件让人开心的事,但她却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中。
她怕不爱小孩的她,没法对孩子负责;她怕生孩子后,就没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她更怕一旦她的工作停滞,靠他丈夫一人,无法负担家中开销......
这种种的提前焦虑,让她心力交瘁,身体也频频亮起红灯。
可当她看到孩子的那一刻,就开始母爱泛滥,孩子被她照顾的特别好;
因为产假,她的确无法回到之前的岗位,但产假结束时,正好有其他岗位空缺,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就迎刃而解。
所以你看,那些我们认为的烦恼,其实90%都不会发生,剩下那10%既然注定会发生,那即使焦虑了也无法解决,还徒增负累。
傅首尔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坏事还没发生,你就提前焦虑,就等于你遇见两次坏事。”
的确,焦虑的本质,是要为未来的不确定,强加一个确定性,可这又怎么可能?
生活中,我们大可以把人生想象成一个游乐场,与其焦虑闭园没得玩怎么办,倒不如在闭园前,尽可能地去体验,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至于其他,尽管交给时间。
03
当然,人焦虑也不完全是件坏事。
从心理学角度看,焦虑本身是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应激情绪。
并且,适度的焦虑也有助于激发个体潜能。
但也正如林清玄,在《凡事不如看淡》中提到的:
“一个人活在今天,只要把今天的地扫干净,把今天的心扫干净就行了,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心和明天的落叶。”
其实,人生在世,自己离同龄人相去甚远也好,做事失败也罢,甚至未来迷茫也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不要为了一个本身就不可控的结局,而吞噬你今天的能量。
这点上,吴迪给了我们最好的样板:虽然处境差劲,但从不焦虑,即便为了生存暂停人生的步伐,但依然心态积极,努力向前。
而人说到底,活的就是一种心态。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没人说一定要获得怎样的成就才算有价值,自己开心就很好。
但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自己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并且踏踏实实去做,拒绝“提前焦虑陷阱”,拒绝能量消耗,然后,在稳稳的努力中,总能收获属于你那份稳稳的幸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