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人辈出的唐朝,诗情最多的,大概是李商隐吧。

只是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令人惆怅了百年。

他的这句诗,是写给一个侍女,还是音乐,还是悼念自己妻子王氏,哀叹自己的命运,没有人说得清楚。

也有人,用苏轼的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来总结李商隐的一生。

从事实来看,李商隐的人生,成于情感,也伤于情感。

遇见的人,渐行渐远,人生也在此过程中,慢慢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成年人的世界,纯粹的关系本来就很少。

李商隐,晚唐时人,十岁左右,父亲过世。

他和母亲、弟弟妹妹一起回到河南老家,生活一度贫困。

为了支撑生活,他很长时间,在帮人抄书,有“佣书贩舂”的典故。

家里人也鼓励他读书,堂叔还亲自为他授课。

成年之后,他去了长安,被当时的大臣、文学家令狐楚欣赏,并收为弟子,多番举荐。

怀着感恩的心,他写下:“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也顺理成章和李商隐成了朋友。

科考时,令狐绹和主考官高锴小聚,连续三次提醒:“我有朋友参加这次考试,就是李商隐。”果然,李商隐就中了进士。

在令狐楚过世后,李商隐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邀约,做了幕僚。同时,王茂元把女儿王晏媄许配给李商隐。

因为人际关系打开了局面,李商隐的人生,慢慢上坡,有了起色。

但是综合分析一番,我们会发现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关系的背后,是利益和感情的权衡。

正如悲剧作家赛涅卡说的:“一个仅仅因为有用而被人结为朋友的人,也只有在当其有用之时才有人来结交他。”

关系好不好,逃不过两点:你当下有没有用;你的未来是否有潜力。

朋友,是一起谋取利益的人,大家都想携手一番,都能顺势而为,并且把其他的圈子,超过去。

师徒,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建立一个以师傅为头的圈子。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甚至是家族的联姻。就像一句土话:“岳父母挑女婿,其实是挑未来的养老模式。”

或许除了父母之外,还真的没有谁,会无私爱你。不求回报。只是我们在圈子里的时候,不会看透;在人生得意的时候,就更感受不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再好的关系,也是一路遇见一路再见。

古人云:“与君同舟渡,靠岸各自归。”

一条船上,有很多人,一路上说说笑笑,到了船靠岸,就各自回家了。

靠岸的是人,也是利益的获取,人情的得失等等。

李商隐结婚之后,陷入了当时有名的“牛李党之争”岳父王茂元和李德裕走得很近,而令狐楚一家人,和牛僧孺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当令狐楚一家人看到李商隐变成了对手,立马就调整了态度。

开成三年,在朝廷举行的授官考试中,令狐绹放话李商隐:“忘家恩,放利偷合。”

接着,令狐绹对考官说:“此人不堪。”直接导致李商隐在复审中除名,正式做官也推迟一年。

接下来,他的母亲、岳父先后亡故,能够帮他忙的人,越来越少。

仕途不顺,家庭不顺,让李商隐心里憔悴,写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摇摆在“牛李党”之间,让李商隐做什么都不顺,处处被上司和同事刁难,工作跌落低谷,还几次失业。

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写信给故友令狐绹,却被无情地拒绝了。

生活 逼着李商隐一次次低头,在大中五年,跟随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外出做幕僚。

孤独之中,他思念这妻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事实上,在家留守的妻子,已经病故多日。

当我们今天诵读李商隐的诗文的时候,初看是风光旖旎,再看是人情世故,三看只能落得一声叹息。

原来,所有凄美的诗文背后,都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是关系在淡化、消失,也不管你是否甘心情愿。

迟早有一天,你我也会明白,朋友、师徒、父子、夫妻、母女、同事......都会渐行渐远,不在利益之下,反目成仇,已经足够好了。

冲着利益而来的,利尽而散。不同的利益圈,你不可能都占有,待着这个圈里,就意味着舍去或者得罪了那个圈子。同一个圈里的人,得到利益之后,也会分道扬镳,各自谋下一条出路。

冲着名气而来的,名败而散。名气的光环有多大,压力就有多大。并且,风水轮流转,你不可能一直有某种光环。

冲着真爱而来的,身死而散。少年夫妻老来伴,难得,但是难以同年同月同日过世,先走的人,留下两倍的孤苦,给后走的人。

冲着血脉而来的,随时而散。父母爱你,但是余生的路,你还得自己走。父母给你的,终究是一座孤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99%的遇见都只是一场擦肩;但是你不要忧心忡忡,光是遇到,就已是赚到。

聚散太无常,能做的,就只有珍惜当下。

人情散去,百花凋谢,但还有一份淡然的心,去慢慢回味。

别去怨恨什么,别去纠缠什么,卸下情感的 包袱。

日子,月落日升,日升月落,周而复始。

缘分,遇见再见,再见重逢,今非昔比。

从今往后,你来,小酌一杯;你走,恕不远送。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