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二年(1057年)三月,苏轼苏辙双双中试,名动一时。

苏氏父子立即让人把这一喜讯送回老家四川眉山,但是,还是晚了一步。

应为这一年春天,苏洵的夫人,苏轼苏辙兄弟的母亲程夫人病倒了。嘉佑二年四月,还没有收到儿子双双高中的喜讯,程夫人就带着永远的遗憾去世了。

苏氏父刚送去喜讯,就收到噩耗。还没来得及做官,他们就立即回家奔丧。

程夫人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八岁。有人说“好女人旺三代”,正是程氏这位伟大的女性,造就了“三苏”,也成就了苏家的世代书香门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我查遍资料却查不到全名,只能以程氏称呼。

程氏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那年嫁给了苏洵,那一年苏洵十九岁。当时程家很富有,而苏家很穷。程氏嫁过去以后,却恭谦,善于持家,一点大户人家女儿的架子都没有,苏氏全族的人都称赞她贤惠。

“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苏家当时生活清贫,有人对程氏说,“你家很富有,父母又很喜欢你,你去求援的话,你家的生活会改善很多。”

程氏回答说:“这样做虽然可以让我家生活好一点,但是我的夫君会很面子。”

苏洵的母亲是一个很严苛的人,晚辈们都见了她都战战兢兢。程氏却能通老人的心意,老人只有在见到程氏的时候才和颜悦色,轻声细语说话。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这其中还少不了程氏的功绩。

苏洵是一个生性不安定的人,喜欢到处游历,还屡试不第。这一点可苦了程氏,但程氏始终没有怨言,反宽慰苏洵:“"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只要你有心读书,我累我苦没有关系。

正是在程氏的激励下,苏洵从此闭门谢客,专心读书,最终有所成,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在祭文里说:“自子之逝,内失良朋。我归旧庐,无有改移。魂兮未混,不日来归。”

对于苏轼苏辙两兄弟来说,程氏就是他们启蒙老师。苏洵曾常年在外游历,程氏就亲自教两个儿子读书。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史《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一个清正廉明,不畏强权的官员,最后遭到诬陷而被汉灵帝处死。临死前,范滂对母亲说:“儿子因为自己的坚持而连累母亲了,希望您不要过度悲伤。”范母擦干眼泪说,“你为名节而死,我还有什么悲伤呢?”

苏轼听到这一段,非常激动,他对程氏说:“如果我长大了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氏回答:“如果你做范滂,我就做范滂的母亲。”

苏轼写了好几篇回忆母亲的文章。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中写道,程氏非常善良,很爱护小动物。小时候,他们家院子里的鸟巢低到了伸手可及的程度,鸟儿一点都不怕人,邻居都觉得很惊奇。

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一文中,苏轼记录这样一件事情。他们家搬新家,居然发现了一坛金子,不知是房子的哪一任主人留下来的。程夫人一点都不心动,让人把金子埋在原地,并夯实上面的土地。

苏洵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但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活到成年的有次子苏轼,三子苏辙,女儿八娘。

苏八娘嫁给了表兄程正辅(程氏兄长的儿子),后疑因受虐待而死。因此,苏家和程家断绝关系几十年。后来,苏轼贬谪惠州被小人暗害,程正辅愤然出手帮助表弟,两家关系才恢复正常。

程氏去世时,眉山的苏家无人操持,一团乱麻。当苏氏父子赶回时,家里围墙倒塌,屋顶漏雨,宛如难民家园。

苏氏父子在安葬了程氏以后,开始了两年三个月居丧守礼。

九年之后,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在京城病逝,苏氏兄弟把父亲灵枢运回眉山,按照四川“同垄而异圹”的合葬习俗,把父母合葬在一起。

程氏去世以后,因为“同垄而异圹”,当时并没有写墓志铭。在父亲去世后,苏轼请司马光给母亲写墓志铭。

司马光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高度评价了程夫人:“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程夫人之品行功德,比起孟母丝毫不逊色。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