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停战谈判开启后,美国实行军事上施压的方针,于1951年夏、秋两季在东、西两线相继发起较大规模的攻势,正面战场形势一度比较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期间,志愿军先是计划和准备第六次战役,尔后改为积极各线,防敌进攻,并准备于适当时机举行反击。由局部到全线的战术反击,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到志愿军作战行动日程上的。

1、未能发起的战术反击

在抗击“联合国军”夏季攻势之际,邓华曾向毛泽东、彭德怀建议:

“纵日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也尽可能作战术的反击,收复些地方,推前接触线,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及其坚固程度。”

毛泽东认为“这个意见值得认真考虑”,要求彭德怀“计划一下,九月份能否进行此种战术反击,如何进行法,须用多少兵力,胜利把握如何,敌人的反应将会如何,请就这几点顾虑相告”。

按此指示,彭德怀提出“九月不进行大的战役进攻时,可选择伪军突出部队举行局部进攻”的作战构想;并电示一线各军,要求他们在继续进行第六次战役准备的同时,选择当面敌军比较突出的连、排阵地举行反击。

当时,在中线和东线接合部,第20兵团第67军正准备接替第9兵团第27军在金化以北至北汉江西岸的防务。

宋时轮、陶勇决定,为配合东线人民军作战,同时获得对坚守之敌阵地的突破经验,第27军撤下阵地前应该打上一仗,歼灭当面之敌,将现有阵地向前推进,给新上来的部队做个样子。

第27军据此制订了作战计划,并邀请第67、第68军领导人共同研究具体的行动方案。彭德怀同意宋、陶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示第27军并第9兵团:

“求得消灭敌一部,取得攻坚经验,了解阵地构成,配合五团反击,帮助新到兵团均有利,望坚决执行。”

之后,志司又向第9兵团和第27军通报了人民军第5军团反击作战部署,并于8月25日下达命令:

“为粉碎敌拉直芦田坪至五味里之突出战线,我决人民军与二十七军举行反击。”

同时,志司还指示西线第19兵团:

“以一个军于月底或九月初五日以前加以充分准备,突然包围,干净歼灭临津江以西长湍地区伪一师之十一团。”

对于组织这次局部反击,金日成表达过不同意见。8月26日,他致电彭德怀、朴一禹并转金雄,认为“在大的战役开始之前不宜先进行局部攻击”。

他的意见是,当前还是“按彭总(第六次战役)整个计划进行作战准备为宜”,而人民军第5军团将要举行的局部反击,既“不符合彭总指示,又不合乎战术要求”。

其实,当时第5军团的反击作战部署已通过金指上报中朝联司,得到彭德怀的批准。

在金日成来信之前两天(8月24日9时),联司已复电金指并转第5军团,指出:

“你们拟反击进犯之敌甚好,但请注意集中两个师左右兵力分梯队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每次求得消灭伪军一至两营或者一次消灭美军一两个连,如此才能求得迅速解决战斗,切不可企图太大,请斟酌行之。”

金日成之所以不同意此时举行局部反击,很大程度上还是担心此类行动会影响他抱有很大希望的第六次战役的计划和准备。

由于连日大雨和“联合国军”相继发起夏季及秋季攻势,志愿军和人民军上述反击作战未能按计划进行。

2、“小反击战”的筹备

到10月,“联合国军”秋季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彭德怀和志愿军总部再次对局部反击作战作出部署。

10月16日,彭德怀、陈赓等联名致电第19兵团杨得志、李志民,要求举行局部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称:

敌之秋季攻势在西、中、东线均遭严重打击,乘敌疲惫之时举行战役出击最为有利,但因无法克服运输困难,大的战役出击(即第六次战役)拟推迟至11月中旬发起;目前,“为增加对敌方压力,促使谈判进展,在你们四个军范围内,尽可能进行局部反攻,集中四至五个炮兵团及适当坦克,充分准备,每次消灭美、英军一个营为目标”。

电报指出:

“如能在十月或十一月中旬以前,举行两三次这样胜利的战斗,对谈判的促进会发生影响。”

21日24时,彭德怀、陈赓等又致电第20兵团及第67军,要求“你们应尽速准备局部反击,现在应尽一切努力组织强大炮火,阻敌现阵地,再给敌以重大杀伤,造成我反击有利条件”。

电报还指出:

“反击应在西线、中线同时举行,美各部应积极准备并作作战方案电告。”

10月24日晚至25日晨,第19兵团指挥的第47军和第20兵团指挥的第67、第68军分别组织实施了小规模反击行动。第47在朔宁东南对美军第1骑兵师阵地的攻击,出动了2个连。第67、第68军在轿岩山以东和北汉江以东组织的反击,出动的兵力更少,分别只有3个排和1个排。

10月24日14时,志愿军司令部向一线各军发出组织“小反击战”的指示,指出:

敌之秋季攻势伤亡甚大,已是疲惫现象。我为不给敌以喘息机会,选择敌之弱点,集中绝对优势火力和适当兵力,每次消灭敌两个连至一个营为目的,得手后看情况再歼击另一点。
大战役反击在无空军配合情况下,暂不进行。为促成停战谈判,收复一些放弃的阵地,以正国际舆论,打击敌人士气,请在最近连续组织打几次上述小反击线,具体时间自行决定。

此时,在正面战场担负一线防御任务的部队、有志愿军6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由西向东,依次为第65、第64、第47军(以上3个军归第19兵团指挥),第42军(归志愿军总部直接指挥),第26军(归第9兵团指挥)和第67军(归第20兵指挥),以及人民军第5、第2、第3、第6军团(以上归人民军前线指挥部即“金指”指挥)。

第19兵团指挥的第63军和第20兵团指挥的第68军为二线部队。此外,还有志愿军4个军(第50、第38、第39、第40军)、人民军2个军团(第1、第4军团)担任西海岸防御、志愿军2个军另1个师(第20、第27军和第16军第47师)、人民军1个军团(第5军团)担任东海岸防御。

接到志司指示后,一线各部对局部反击作了研究部署,并先后上报了作战计划。上报计划最早的是第20兵团,上报时间为10月24日16时,即志司下达关于“小反击战”指示之后仅2小时,显然该兵团早就有此计划和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司26日10时批复第20兵团的计划,同时提出四点注意事项:

(1)按计划一次攻击恐难以完成,似以几次战斗攻击稳步推进到预定前沿为宜;
(2)不宜几路同时发动,平均分配火器,而应集中优势炮火兵力攻出一点,成功后再攻击另一点;
(3)前来接替防务的第12军初到一线,不熟悉地形敌情,攻击行动以第67军为宜,并注意节约使用第12军兵力,使其能有充分力量接防;
(4)攻击发起时可尽可能提早,以利配合谈判。

3、“小反击战”的展开

30日11时,第42军上报攻击计划,志司于当日子夜回复:攻击部署好,请注意集中更多的炮火,攻占敌阵地时注意巩固,防敌反扑;为配合停战谈判,攻击最好在11月3日前开始,但须行充分准备。

恰在此时,一度中断的停战谈判在开城复会。美方提出军事分界线调整方案,在许多地段上将非军事区南缘界线划到中朝军队控制区之内。

如按这个方案,志愿军和人民军须从现有阵地撤出1500平方公里土地,美方则整体向北推进600多平方公里。

更令中方无法容忍的是,美方还公然提出把开城地区划入它的控制范围的无理要求。为配合谈判斗争,志司于10月27日再次下达指示,要求“我第一线部队应坚持现有阵地,并尽可能地举行局部反击,收回一些放弃的阵地,表示我力量,促进停战谈判,甚为重要”。

至11月2日,各反击计划相继报到志司,当日17时,志司下达指示,强调向敌进攻时应注意的事项。

这次局部反击分两个波次相继展开。

第一个波次,第67、第47军于10月30日和11月1日先后打响。第二个波次,第42、第64、第68、第26军,以及刚刚接替第67军防务的第12军,自11月3日起相继发起攻击。

至11月28日,以上7个军共对“联合国军”26个阵地发动了34次攻击,其中,第67军对8个阵地攻击11次,第47军对6个阵地攻击6次,第64军对4个阵地攻击4次,第26军对3个阵地攻击4次,第42军对2个阵地攻击5次,第12军对2个阵地攻击3次,第68军对1个阵地攻击1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攻击对象的这些“联合国军”阵地,均为其防御阵地前端的前哨阵地,防守兵力最多的有4个连,最少的只有1个排。

以上作战,战果最为突出的是第64军对马良山、第47军对驿谷川南岸正洞以西无名高地(正洞西山)的攻击。

4、马良山战斗与正洞西山战斗

马良山阵地是英联邦师在秋季攻势中攻占的。之后,该阵地由英军第28旅皇家英格兰团第1营接防,经1个月经营,主峰及周围各高地均构筑了掩盖式火力发射点和掩蔽部,并用交通壕相连接,形成了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阵地,阵地前沿遍设雷场和铁丝网。

第64军1个月前撤出马良山时曾打算趁英军立足未稳之际以反击夺回阵地,但因准备不足未能实施。这次对马良山的反击,部队进行了20多天准备。

投入反击的兵力为第191师3个步兵营,加上全军所有炮兵,共57门山、野、榴炮,还有10辆坦克参战。11月4日15时攻击开始,炮火准备时间长达1个小时,先是10分钟急袭,尔后部分炮火假延伸,其余炮火暂停,引诱守敌进入阵地,接着进行第二次火力急袭,取得很好的火力毁伤效果。

16时,步兵开始冲击,10分钟即占领阵地。

军长曾思玉说:“部队打得这样顺利,连我也始料未及。”

战至19时,全歼英军3个连另2个连大部。5日至7日,英军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反扑,均被击退。

第47军对正洞西山的反击也取得很好效果。正洞西山阵地也是秋季攻势中被美军占领的,守敌为美军第1骑兵师3个连,阵地构筑比较完备。第47军投入攻击的兵力为11个步兵连,配备114门山、野、榴炮和11辆坦克。

11月4日21时发起攻击,经3小时激战,全歼守敌。

第二天,美军以2个营的兵力实施反扑,第47军在阵地上留下5个排,抗击9小时后主动撤离。当夜,趁敌立足未稳,又以3个营兵力,伴随坦克,实施第二次反击。经5小时激战,再次全歼守敌美军1个营另1个连大部,巩固地占领了阵地。

以上两次反击战斗,歼敌数量可观。马良山之战歼敌1740余人,正洞西山之战歼敌2500余人,且所歼之敌均为战斗力较强的美军和英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首次一战全歼美英军1个多营的模范战例。

这次反击作战期间,板门店谈判代表团的参谋人员正在地图上校正双方接触线的实际位置。志愿军通过局部反击,使已方阵地线向前推进了一段距离,直接影响到非军事区界线的划定。

美国战史绘绘色地记述了时在板门店出现的一个情节:

一次,双方谈判代表对接触线的实际位置发生了争议——对于中部地段某个高地,双方都说属已方控制,一时争执不下。于是,美方代表霍金斯当场打电话与守卫这高地的“联合国军”指挥官取得联系,证实其所言不虚。中方代表解方也通过电话向志愿军部队加以核实,当得知这个高地的确尚在“联合军”控制下后,他小声对身边参谋说:“不要紧,我们今晚就将它夺过来。”
这句话碰巧被美方谈判代表团的一位中文翻译听见了,马上报告霍金斯,霍金斯又迅速将此消息通报给守卫这一高地的“联合国军”指挥官。

美国战史写道:

“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以其优势兵力赶走了这个高地上的联合国军。第二天,霍金斯不得不承认共产党占领了这个高地和必须对接触线进行调整。”

至11月底,两个波次的战术反击告一段落。作为志愿军反击目标的26个阵地,有24个被攻占,经反复争夺后得以巩固占领的有马良山、高旺山、正洞西等9个阵地。志司统计,11月的战术反击作战,各部歼敌1万余人。

这次反击总体上取得成功,但也有的战斗打得不好。

5、失败的“典型”

第42军对281.2高地的攻击即为一例。

当时一线各军,只有第42军归志愿军总部直接指挥。该军此次划反击两个目标——394.8和281.2高地,均由第126师担任。11月3日和5日,第126师先后攻占这两个高地,但第二天就被敌军反扑夺回。

该师调整力量再攻,于16日再度拿下394.8高地(当晚即撤出),对281.2高地的攻击又一次受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司批评说,此战有3处没有做好:

一是没有集中炮火轰击一点形成火力优势,而是同时攻两地致使炮火分散;
二是准备不充分,没有详细侦察敌情地形,弹药、炸药携带不足;
三是攻击队形不是前轻后重,而是二梯队与一梯队同时前进,主攻部队长久滞留于敌障碍物前。以致陷入火网遭受伤亡。

之后,第42军召开师团干部大会重新研究,决定对281.2高地实施第二次攻击。志司批准攻击计划,并提出两点要求:

一是鉴于停战谈判可能于近期达成协议,发起攻击时间“必须不迟于19日”;二是战前“应作充分准备,各级干部必须亲自反复侦察地形”。

18日,第126师以第377团再攻281.2高地,参战兵力共有5个步兵连,35门山、野、榴炮,以及坦克和自行火炮各1个连,当面守敌只有韩军第9师1个加强连,攻击一方兵力、火力都占较大优势。

然而,这一仗打得更不好,由于没有组织好战斗协同,第一个突击连在炮兵压制射击前就进到突破门前,遭到已方炮火杀伤;第二个突出连也提前发起冲击,使得2个突击连全都拥挤到突破口附近,在敌方炮火拦阻下,5个排失去战斗力。

随后投入战斗的连队连续8次冲击也未能奏效,历经13个小时苦战,天已快亮,只得撤出战斗。这一仗不仅没有完成任务,反倒伤亡400余人,消耗弹药2600余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后志司发电质问第42军,严厉指出:

“第一次有了教训,而第二次又重复,又未搞好,是很不应该的。固然应该检讨,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在军师两级更应该深刻的检讨,不仅要检讨战术技术,而且要检战术思想和领导作风,要彻底纠正战斗中的官僚主义和粗枝大叶的作风,并且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战斗中去改正你们的缺点为要。”

在对前段战术反击经验加以总结的基础上,志司于12月20日下达在部队开展战术反击教育的指示,指出:

(1)入冬以来,我们在防御战中完成了任务,始终阻敌于原地未获寸进,巩固了我军防御阵地,但在某些部队所进行的袭击、反击和局部攻击作战中,有时因伤亡过大而自动撤出战斗,未能达到预定的目的,特提请注意研究教育部队。

(2)同目前敌我前沿相距甚近,有不超过数百公尺者。敌警戒一般严密,工事较坚固,火网之组成、地雷、铁丝网、照明设备较密,纵深防御体系在整个战线上已经形成,偷袭和企图一举聚歼敌人的机会已大为减少。因此,欲分割歼灭局部敌人,必须充分准备、除按照一般正规攻坚方式外,事先须特别注意隐蔽,保持战斗发起的突然性和计划周到的组织战斗,不然,很难完成任务,这不是说完全没有偷袭的机会,如发现敌人弱点时,或地形、天气于敌不利,或因疲劳警戒疏忽,我应乘机偷袭。

这是完全必要的,放过战机是不对的,但同时必须有强攻准备和打援,制压敌炮火等。
只有此准备,偷袭不成时,则可立即转入有计划的攻击,即使不能全歼预定之敌,亦不致遭受意外损失。在每一偷袭或局部强攻前,必须详细侦察,事先有系统的观察、必要的威力搜索和佯攻等,以达确实了解敌情,特别是发现敌之隐蔽火力点、突击点之选择、火力组织、步炮协同、兵力区分、预备队位置、打援计划、通信联络等,必须妥为计划,并设想各种情况如对敌某点攻击,敌有逃跑可能,如敌不逃怎么办?如估计敌不会增援,但增援又怎么办?总之,须准备各种方案,情况变化时才不致陷于被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