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烹饪大师到回乡创业

从四海学艺的游子到回归故里的顶梁柱

12岁就坚定了成为大厨的信念与梦想

不断拼搏闯荡,精琢苦练

凭借着追求完美的匠心

以及坚持品质至上的初心

掌勺大厨闯荡餐饮圈34年

获奖无数

他却选择回阳江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阳江市江城区那西村

一条幽静的村野巷道里

隐匿着一家独具韵味的菜馆

小小的中式院落里弥漫着人间烟火

一缕缕蒸腾的白烟带着香气

锅与铲间激烈的摩擦声在铿锵回响

后厨正在火热地忙碌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身穿白色厨师服

头顶扎着小辫子的敦实背影尤为瞩目

他神情专注,手上动作稳中有细

热锅、翻炒、调味、出锅

一气呵成,侠气十足

他手中的一把锅铲翻炒自如

一招一式从容利落,了然于胸

他便是冯永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12岁就开始接触烹饪,至今已有34年的从厨经历,当时年纪小,总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去学习,但那个时候从来不觉得辛苦。”冯永记笑着回忆道。12岁开始在阳江学厨,经过3年多的打磨终于出师,并从此踏上了浪迹四海的学厨之旅。那段时间他辗转在国内的各个城市,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广东省,并踏足江苏、甘肃、福建等地,也是这段到处闯荡的经历,让冯永记深谙一个做厨师的要领,“同一道菜换个地方不一定能做出同样的口感,就像阳江菜,出了阳江就不是阳江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每个地区的天然因素影响

水质、食材口感、味道等都存在差异

所以每换一个地方

冯永记都要细细打磨每一道菜的口味

这养成了他严谨的做菜习惯

不仅要把每道菜的用料精细到每一克

还要认真记录下每次食客们的反馈

这份匠心也成为了他不断进步的基石

让他能在各个地方做厨师都如鱼得水

人才如同一匹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并得到赏识。机缘巧合,在别人的介绍下,1997年冯永记来到北京,在北京一家大饭店做厨师,并跟着老师傅做谭家菜,也因此有机会参与了数次高规格宴席的烹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和陪伴孩子成长,冯永记毅然放弃了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了家乡阳江。“因为阳江是我的根,在外面漂泊久了,总会想念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对于家乡菜,冯永记有自己的执着,“阳江人的嘴巴很刁的,讲究原汁原味,一条鱼是不是活口的,一口菜是不是新鲜,他们都能吃出来。”于是在2017年,他开了第一家菜馆。“我就是想让大家都吃上最原汁原味、最优质、最健康的阳江菜。”他坚定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品质

冯永记坚持自种自养

他用心打理菜园,精心饲养土鸡

严格把控食材源头

使得他的菜品能够保持原汁原味

让食客们品尝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还原最质朴的阳江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冯永记不仅开设了分店,规模也从最初的2个包间发展到了14个包间,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品尝到原汁原味、返璞归真的美味,菜馆的生意愈发红火。问及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多开几家分店,冯永记憨厚一笑,“我这个人比较执着,我希望我的菜馆出品品质要高,且口味稳定,每天亲自把关食材的采购和菜品的制作,所以就算现在我有8个厨师,还是要求自己尽量多下厨,确保每一道菜都能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菜馆大堂的一面展柜

摆放着他从厨所获得的奖牌和证书

2010年 粤港澳名厨

2011年 中国烹饪大师

2012年 法国蓝带金奖

2013年 国家一级评委

2015年 中国金牌总厨

2017年 年度顶级厨师

这些不仅是他的底气,更是他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永记熟悉各种食材的特性,每种鲍鱼的做法都能信手拈来。他不仅擅长制作鲍参翅肚等高档食材,还不断创新,研发出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新菜品。他的招牌菜如黄焖鱼翅黄花胶、金汤小米煮海参,更是成为了食客们口口相传的美味佳话。“我的拿手的是燕鲍翅烹饪,但在阳江,擅长这类烹饪的厨师并不多见,所以我也会把这些烹饪经验分享给本地同行,希望能一起带动提升阳江高端食材烹饪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冯永记也在不断研发预制菜,为了保证质量和口感,目前主要以预订为主,供应给客人们。问及理想,“我希望通过努力做出自己的品牌,让食客们用合理的价格享受到高品质的美食,让大家都能品尝到真正的阳江味道,把阳江的美食文化传播出去。”冯永记展望着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味的传承正是源于匠心之道

从手到口,由口到心

延续着对生活的感知,和人生的体悟

冯永记穿行在人间烟火中

以最真挚朴实的方式

慢慢熬制着一锅美味的岁月原汤

酝酿着一段又一段精彩人生

文中部分图片由冯永记提供

编辑 | 林俏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