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即为立秋。立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来指导农业生产。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不仅标志着季节的更替,也预示着农事活动的转变。据《周礼·天官·孟秋》记载:“孟秋之月,其祀也,以定农烛,以灭蠓虫,以积聚五谷,以为牺牲。”这表明在古代,立秋时节人们已经开始收割夏天种植的庄稼,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秋收丰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秋节气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祭祀祖先:立秋是传统的祭祖日,许多地方会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家人们会整理祖先墓地,焚香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同时,还会为祖先准备美食供品,以示思念和感恩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立秋糕:在立秋这一天,许多地区都有吃立秋糕的习俗。立秋糕是用糯米、红枣、莲子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传统糕点,形状圆润,象征着团圆和丰收。吃立秋糕的习俗寓意着祈求来年食物丰收、家庭幸福。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即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啃秋: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即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这一习俗不仅具有消暑降温的作用,还寓意着迎接秋天的到来。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这一习俗不仅展示了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丰收的喜悦和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秋令:放秋令是江南地区的一个传统习俗。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放风筝、放灯笼、放孔明灯等,用这些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收成丰收。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船比赛等庆祝活动,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赏。

登高望远:立秋时节气温适宜,是出游的好时机。很多人会选择登高望远,登山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这一习俗不仅锻炼了身体,也让人们心旷神怡,对新的季节充满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因为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处暑节气后才出暑。民间有“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说法。此外,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热与凉的分水岭并不是在夏秋之交,因此想要立秋后就马上凉爽还为时尚早。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的。8月7日立秋,老人说:今年立秋不一般,有3个特点,跟往年大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丰收”秋。今年的立秋是农历的七月初四,属于典型的“七月秋”。在民间农谚中,“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广为流传,意味着七月立秋预示着农作物将迎来大丰收。这是因为七月立秋后,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且此时雨水也相对充沛,有利于作物的成熟和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上午秋。今年的立秋具体时间为8月7日早上08时09分,这是一个相对较早的立秋时刻,被称为“上午秋”。在民间谚语中,“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的说法表明,上午立秋往往预示着秋季将较为凉爽。虽然上午立秋预示着秋季凉爽的到来,但需要注意的是,“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可小觑。午后至傍晚时段,高温天气仍可能持续,因此人们仍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易下雨的立秋。根据预兆和古籍记载,今年的立秋时节容易下雨。这主要是因为立秋这一天是干支历的癸卯日,癸卯象征着冬季草木枯萎、叶黄飘落的景象,同时这一天也是阴阳交替之时,更容易带来降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