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在闵行区华漕镇北部,吴淞江许浦渡口附近(今华漕镇许浦村),曾有一处享誉江南的赏梅胜地,人称“梅花源”。明代著名学者王圻(1530—1615)隐居在此,编写了鸿篇巨制。近年“梅花源”成了热词,然而说法不一,有的越说越离谱。史实究竟如何?必须以史料为依据。

王圻是上海县人

查《明史》,有记载:

王圻,字元翰,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除清江知县,调万安。擢御史,忤时相,出为福建按察佥事,谪邛州判官。两知进贤、曹县,迁开州知州。官陕西布政参议,乞养归。筑室淞江之溪,种梅万树,目曰梅花源,以著述为事。年愈耄耋,犹篝灯帐中,半夜不辍。所撰《续文献通考》诸书行世。

嘉靖九年(1530)正月二十一日,王圻生于上海县高昌乡三十保十图,初名堰,字公石,后为宗师改名。父亲王熠,字怡朴,母亲马氏。其先祖为避难自嘉定县迁到上海县西北境吴淞江畔,始迁祖为王士衡。王圻晚年自撰《王侍御类稿卷五·家乘序》云:

余家自嘉定迁上海,盖九世矣。始祖士衡公之父姓陈,以资称雄嘉定。嘉定在胜国时尚为州,故邑人呼为半州公。言其产居州之半也。高皇帝定鼎金陵,籍富民以实云贵,而半州名在籍中。全家远徙,独士衡以幼子报抱养于母族王仲华氏,得免于是行,遂从姓而占籍于上海邑西之三十保。自始祖承王之后而仲华竟绝嗣。岂天将借王氏以启予族耶。始祖生高祖盂璇府君,则又倜傥,好修信义,表于乡邑,然孟璇之业稍衰矣。守忠生祖石泉府君,业儒不就,则以勤苦恢复旧业。且又以诗书课子若孙,而余得面受祖训。既兼怡朴府君朝夕督课,始克从科第起家。

王圻称其家族本姓陈,居于嘉定县城,家境富足,当时嘉定为嘉定州,故有“陈半州”之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鼎南京时迁富民以充实云贵地区,“陈半州”遂全家远徙,只有幼子王士衡因养于母亲族人王仲华处而得以幸免,于是改从王姓,同时改籍上海县,迁居于三十保十图。

“梅花源”在哪儿?

清乾隆《上海县志》卷七记载,五世祖王士衡在上海县三十保十图“梅花源”建有读书楼,王圻幼年时即在此就读。

吴淞江许浦渡口(今闵行区华漕镇许浦村),自古称“王家渡”“王家庵渡”。王圻归乡后,“筑室淞江之滨”,修葺祖传读书楼,在西侧建侣欧池,架石桥,垒土山,并植梅千百株,引水环绕,花开时节香飘数里,谓之“梅花源”,王圻自号“梅源居士”。

有人认为,吴淞江对岸江桥慎五四村旧名“大宅”“大宅里”,“王家庵”在那里,因此认定王圻是江桥人。其实,“大宅里”并不在吴淞江畔,当时王家庵东南为三十保十图,而杠栅桥为三十保十二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花源”就在许浦渡口附近,这不必多疑。

“梅花源”有多大?

在王圻归乡之前,王家已有数亩梅园,植梅二三百株。王圻在为儿子王思义《香雪园集》作序中写道:

余先王父(祖父)石泉公嗜梅,尝载梅数木于庭除娱弄朝夕。先大父怡朴公复承先志,于居第后辟园数亩,栽可二三百本,不数年蔚然成林。

可见王圻之前,“梅花源”已蔚然成林,有点规模。明代晚期,每年花开季节八方游客驾舟到梅花源来赏梅,胜似“小邓尉”,以至形成小集市,人称“梅源市”。秦荣光在1903年撰写的《上海县竹枝词》云:“王氏梅源数里花,树多成市水之涯。冷香雪浪春初盛,邑旧人人胜境夸。”

光绪元年(1875)刊印的王韬《瀛壖杂志》称:“邑西北向有梅源市,环植千百株,花时晴雪千村,暗香十里,游者谓不减苏台邓尉。夏首春余,结实繁盛,邑人取以贩诸远方。今园林已废,梅实亦变,多属寻常风味。”由此可见,至清末“梅花源”的梅林依然存在。

“梅花源”究竟有多大?说王圻植梅达万株,此言夸张了。说沿江梅林长达十里路,此言也不可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浦村今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高淑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