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的“降价潮”似乎即将告一段落。

继宝马之后,大众、丰田、本田等车企也纷纷宣布退出“价格战”了:

从7月开始,很多4S店已经收到消息,终端政策将逐步调整,优惠力度逐渐减少,价格逐渐回归正常。

有的品牌甚至开始涨价,有些车主已经遇到了付了钱,却提不到车的尴尬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背景下,很多人开始慌了,认为明年买车或许会变贵!

真是如此吗?

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他们表示:衡量明年的价格走向,观察这 3 个指标就好了,很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看销量的变化

说白了,销量是市场的晴雨表,直接决定了车企的营销策略。

如果车市的销量持续走低,车企可往往再次降价,以刺激消费,清理库存。

反之,如果销量保持稳定或增长,车企便有更大的底气维持甚至提高价格。

那现在的市场情况如何呢?

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少军发文称:车fans已确认,宝马7月涨价后一线数据下滑20%~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这还是开始,很多历史的订单还混杂其中,再等几个月,情况只会更麻烦。

到那个时候,就由不得他们不降价。

别认为这些车企有多硬气,能抗得住多大的压力!

雷总有句话说得好:他的工厂只能存 3 天的车,如果有一万辆车卖不掉,你得租多少的足球场停车?

说到底,车一开始生产,库存就是漫山遍野的——卖不掉是灭顶之灾的事情!

也许相对小米汽车而言,宝马、大众、丰田、本田,抗压强一点,还能拖经销商下水。

但实话实说,也就是 50 步和 100 步的差距。

所以,一旦商品滞销,库存消化不了——这些退出价格战的品牌,迟早还要杀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看利润情况

抛开销量不谈,观察利润的起伏,也是一个关键指标。

说白了,为什么要打价格战?就是因为车企们发现不赚钱了,或者说不能躺赚了。

所以,他们寄希望通过降价的方式,用利润率换销量,以争取更高的收入。

但很可惜,过去的 2 年里,似乎没取得多大的效果。

到今年 4 月份时,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额就剩45万辆,同比下降26%。

为此,很多燃油车企都不得不缩减产能,开启了“裁员广进”的计划!

基于这样的背景,所以,他们才会决定退出。

但退出能维持现状吗?

上面我们提到过数据,真的很难!

关键难的还不是车企的问题,经销商更难。

譬如先有中国最大汽车经销商广汇汽车,被曝拖欠员工工资、4S店接连倒闭。

后有,华东区知名汽车经销商森风集团破产跑路,超 60 家门店出现关停、车主提不到车的情况。

就这个情况,就算车企不愿降了,经销商都会忍不住。

因为这笔账很好算:不卖车,每天的租金、工资、贷款照付,手里还没多少现金流——说不定哪天就断了!

卖车,可能赚不到钱,但至少能有现金流在运转。

一边是猝死,一边是慢性死亡——怎么选?

肯定选后者,因为时间就是最大的解药——活着说不定就有转机出现。

所以,就算车企不降,经销商也会忍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看品牌声量的变化

如果说销量是市场的晴雨表,那么品牌声量往往决定了它们的生死存亡。

说白了,你可以不赚钱,甚至没有利润,但大家一定还要支持你、认可你,听得到你的声音。

如果这玩意都没了,即便活着也是名存实亡了。

因此,有句话说得好:人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肉体上的腐朽和衰亡,而是物质世界没有你的痕迹了、被遗忘!

但但在维持“价格常态”的情况下,能守得住品牌声量吗?

也不是不可以,如果有革命性的技术,划时代的产品——别说维持价格了,涨价也不是不可以。

但现实的情况很残酷,别说燃油车了,新能源车都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变化。

因此,保持市场关注的唯一筹码就是“降价了”。

你不降,别人降,你就得完蛋,被市场所遗忘。

而且这种遗忘还不是利润和销量层面的,就连股票都会应声大跌。

真到了这个地步,就不是车企想怎么样了,投资者分分钟教他们重新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害怕明年买车更贵,其实有些杞人忧天了。

因为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销量不允许、利润不允许,品牌声量也不允许。

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的涨价,或者说恢复原价,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行为。

且再看它几个月,一定还会降价,说不定幅度比过去都要高!

对此,我们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