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胡琴、一件戏衣、一张唱片……声光流转中,远去的艺术大师仿佛又活现于台上。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兰芳纪念馆和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近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展出200余件与梅兰芳艺术人生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对外展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照。

梅兰芳的童年在风雨飘摇的清末度过。他3岁丧父,8岁师从吴菱仙等人学戏,10岁首次登台,13岁正式搭班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边学边演,刻苦自立。梅兰芳幼年在唱做、腰腿、把子、跷功等方面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幼功扎实,因此他后来的戏路宽广,能够突破青衣和花旦的界限,创造新的表演风格,并且在老年仍能活跃于舞台,进行新的创造。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是一代胡琴圣手,曾指导梅兰芳循序渐进地掌握京剧表演艺术的基本功。展览现场观众便可看到梅雨田旧藏并演奏使用的一把胡琴,琴身颜色已经斑驳,该琴现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梅雨田旧藏并演奏使用胡琴。

娇俏柔媚的少女、英勇飒爽的女英雄、清灵飘逸的神女、含悲装疯的宦门小姐、抑郁醉酒的深宫贵妃……作为京剧艺术表演家,梅兰芳创作了多少个性鲜明、端庄雅秀的舞台艺术形象,令观众深印心扉,挥之不去。在展览中,一件编织精美的戏衣让人窥见了那些过往角色的夺目,这是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使用的"舞盘衣",缀白色素绸水袖,粉色素绸衬里。据介绍,这件戏衣穿时带如意头云肩,缀网格状珠穗,下裳前后正中加了双层飘带及绦穗,最下层飘带上缀铃铛,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太真外传》是梅兰芳创排的古装新戏之一,全剧共分四本,1925 年上演头二本, 1926 年上演三、四本。四本《太真外传》之后,梅兰芳不再创作时尚的新戏,转而以改编创演古装戏为主,《霸王别姬》《宇宙锋》《凤还巢》等作品更成为梅兰芳的经典名剧。也正是在1912年至1932年的这二十年里,梅兰芳从密集创作时装新戏、古装新戏的经验中,逐步强化个人表演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太真外传》中使用的

"舞盘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广德楼三月初八戏单。该戏单为宣统元年(1909)印行,为目前存世最早的梅兰芳演出戏单,其时梅兰芳搭班"喜连成"演出,尚不满15岁。

梅派艺术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声明还远扬海外,梅兰芳也肩负起了"文化使者"的身份。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每次访问演出均载誉而归,在各地掀起了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的热潮。展览展出了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之舞谱,只见上面如连环画一样展示着京剧里的舞蹈身姿。据介绍,图谱的内容是中国戏曲中的服饰、道具、程式动作的照片,照片上有中英文说明。仅戏曲人物的帽子就介绍了学士盔、圆翅纱帽、平天冠、文阳帽等18种,不同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适合不同的角色。"不要说外国观众,就是今天的中国观众看了,也会很感兴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策展执行人张申波说。在梅兰芳访美之前,欧洲的写实戏剧已经走到极致。西方人对东方戏剧,特别是对中国的戏曲文化知之甚少。梅兰芳访美第一次将神奇的东方戏剧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西方的戏剧家从梅兰芳充满诗情画意的表演中,领悟到中国戏曲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之舞谱。

除了访美京剧图谱,展览展出的梅兰芳访苏演出戏单(俄文版)、梅兰芳与电影艺术家卓别林、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外国艺术界人士的合影等都静静讲述着梅兰芳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梅兰芳访苏演出戏单(俄文版)。

梅兰芳一生演绎的角色与其自身的人格风范交相叠映, 展览也讲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比如眼前这张《抗金兵》唱片和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的海报——那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难艰险之际,梅兰芳敢于担当,坚持抗争,排演了鼓舞人心的《抗金兵》和体现国仇家恨的《生死恨》。他蓄须明志,拒绝给侵略者演出,并避居上海、香港等地,靠卖画补贴日常用度。他还关心传统文化的文脉存续,受到20世纪初期兴起的"整理保存国故"运动的影响,梅兰芳留心于传统戏曲及表演艺术资料的保存,将许多精美的古代艺术文物悉心收藏,为当下的文化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珍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梅兰芳"蓄须明志"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抗金兵》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展出的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海报。

"梅派弟子不仅要传承梅派经典剧目,更要继承梅兰芳先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京剧梅派艺术传人代表魏海敏在展览现场表示,我们今天纪念梅兰芳先生的诞辰,是为了探讨如何将梅派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传统戏剧以生动的方式活在当下。梅兰芳曾孙梅玮提出,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60余年了,但是他的艺术精神仍然长留于世,由他所提出的"德先于艺、国重于家"的梅氏家训更成为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照。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

作者:彭丹

文:驻京记者 彭丹 图:中国艺术研究院供图 编辑:李扬 责任编辑:江胜信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