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格美"外围影响申城,晴雨不定。一场暴雨过后,艳阳高照,张聪骑着她的单车又上路了。
张聪是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家庭医生。凉城新村街道地处虹口区西北部,辖区内常住人口近10万人。张聪签约的近1800名居民中,重点人群超过50%,她的手上还管理着12张家庭病床。
每个周四,张聪都会抽出半天时间,定期"上门查房"签约居民中的重点人群。这名"90后"家庭医生用一份"敲门之约",不仅敲响了一扇扇居民的家门,也成为了让居民信任的健康"守门人"。
签约一个人,服务一个家
第一位"上门查房"的对象是孙老伯夫妇。两位耄耋老人,相依为命。
孙老伯的夫人因患有帕金森病、风湿性关节炎等,长期卧床。"以前都是孙老伯照顾太太起居,但前不久,孙老伯也脑梗了,身体不太利索。"自此,张聪上门的频次更勤了。
与老年人打交道,张聪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们先来量个血压,测个指脉氧。"握着老太太的手,张聪轻声哄着她。其实,眼前的这位老人一度产生过轻生的念头,是张聪用"话疗"慢慢打开了她的心结,自此,老人认准了张聪。
90后医生遇上"90后"老人,医患间碰擦出温暖的火花。
"血压105/60毫米汞柱,指脉氧98,情况不错""阿婆你的心率、血压、血糖都很好,平时还是要尽量多动动,不然肌肉会萎缩"……张聪有一本随身携带的备忘录,一边记录这次的指标,一边翻看之前的用药情况。
花了将近半小时,她为两位老人完善了基本检查并叮嘱后续注意事项。一次上门,同时服务两位患者,对于家庭医生而言,签约一个人,服务的其实是一个家庭。
在张聪的门诊上,还有一家四代人齐来看诊的"盛况"。"90多岁的老夫妻有房颤、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老人的儿女也患有多种慢性病,孙子孙女则有年轻人的流行病如颈椎病、运动损伤等,近期连重孙也开始来问诊。"这是一份份来自患者的信任,让张聪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抓住一句话,发现疾病线索
张聪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经过三年规培后入职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基层医疗机构所获得的成就感,是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张聪曾在三级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轮转,她总觉得,自己能做的不多,患者获得的也不多。但到了基层,成为家庭医生后,一切变了——"不多"变成了"很多"。
"我每天门诊看50到80名患者,能解决他们大部分需求,有的患者带着愁容而来,带着笑容而走。"张聪说。
张聪喜欢跟老年人打交道,她还特意通过沪语情景喜剧学习上海话,以便拉近与患者间的距离。每当老人家絮絮叨叨诉说着自己的病情以及家长里短,她总会面带微笑、耐心倾听,"有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隐藏着发现疾病的关键线索。"
一次,一位患者主诉自己半边肩膀痛,腿脚也不利索,怀疑自己得了关节炎,想开些膏药。老人还随口说了一句:"早上起来还被床绊了一下。"
正是这句无意中的抱怨,让张聪迅速捕捉到了细节:单侧肢体活动受限。她怀疑这是偏瘫前兆,迅速通过转诊系统将老人转诊至上级医院。经诊断,老人被确诊为脑梗,所幸治疗及时,控制住了病情。
张聪的这份细致与严谨,为不少患者揪出了早期病灶,难怪有患者说,"即使排队,也想请张医生看看。"
"张医生的电话比自家孩子来得还勤"
在居民中,张聪有相当一部分"粉丝"。沈老伯夫妇是张聪的第一批签约居民。沈老伯曾患有胃癌,陈阿婆患过肺癌,张聪会定期上门,了解两位老人的身体情况。
前段时间,沈老伯不巧感染了肺炎支原体,引发了肺炎。张聪第一时间带着护士上门,为其采了指尖血,明确病情并详细评估后,为其申请了上门补液。
"沈老伯,近期感觉怎么样?"这次上门,张聪是来"查作业"的,她用听诊器仔细探听老人肺部,"双肺呼吸音很清楚,身体恢复得不错。"
"张医生的电话比自家孩子来得还勤。"提到张聪,沈老伯夫妇赞不绝口,更为能有这样的健康"守门人"感到幸运。
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张聪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有时在凌晨也会接到患者的问询电话。"老人家突然头晕,家属没有打120,第一时间想到了我。"这份对于家庭医生的信任,也成了张聪在岗位上奋斗的无穷动力。
"把患者放在心上,把心放在患者身上。"秉承这些从医初心,张聪曾获得2023年"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提名)。"一名好医生,不仅要医术过硬、为患者解决病痛,更要让他们了解健康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健康生活。"为了让健康科普深入人心,让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听得懂、学得会,张聪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充电,并通过制作PPT、编写讲稿等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
作者:李晨琰 沈靖凯
文:李晨琰 沈靖凯(实习生) 图:袁婧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