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4日,86岁的杨绛匆匆赶到北京某医院,她要去见见她和钱钟书唯一的女儿钱瑗。那时的钱瑗,生命已如风中之烛,微弱而脆弱,只有一口气在苦苦支撑。

杨绛坐在女儿床前,看着女儿微弱的呼吸,心如刀绞。她知道,女儿在努力地坚持,是因为放心不下她和丈夫。这份牵挂让杨绛更加心痛,她默默祈祷,希望女儿能够挺过这一关。

最后,杨绛轻轻地走到钱瑗身边,贴近她的耳朵,用充满爱意的声音说:“宝贝女儿,你就安心地睡吧,我和你爸爸都会在这里默默祝福你,希望你有个美好的梦境。”

钱瑗一直悬着的心,在杨绛的几句话后终于落了地,她安心地离开了。

生活中最让人心痛的事情,可能就是看到父母送子女离开这个世界。对于八十多岁的杨绛来说,失去唯一的女儿就像失去了生活的支撑,心里空荡荡的,痛不欲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杨绛很想念女儿,但她没有太多时间去沉浸在悲伤中。因为在北京医院,她的丈夫钱钟书病得很重,需要她的照顾。她必须坚强起来,面对这个困难时刻。

钱瑗离世后的第二天,杨绛就炖了鸡汤,匆匆赶往北京医院看望钱钟书。那时的钱钟书已经不能自己吃东西了,只能靠输液撑着。但杨绛还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心意,希望鸡汤能给他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

尽管杨绛没有直接告诉丈夫钱钟书女儿的病情,但他住院四年,早已察觉到了不寻常。女儿长时间没来看望,让他心生疑虑。但杨绛依然希望用鸡汤为丈夫滋补身体,表达着深深的爱与关怀。

钱瑗离世后的第八天,昏迷中的钱钟书突然大声呼唤着“阿圆”,声音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他连声叫唤着,让“阿圆”回到自己的家。这让杨绛心中一阵难过,她知道钱钟书虽然昏迷,但对女儿的思念之情却依然深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绛又一次问丈夫,但钱钟书又昏迷了过去。这让杨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疑惑地问自己,钱钟书说的“家”究竟是指他们三个人的家,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呢?

虽然杨绛心里清楚,但是她决定在钱钟书意识还算清醒的时候,把女儿不幸离世的消息告诉他。她知道这很难,但必须这样做。

有一天,钱钟书虚弱地呼唤着“阿圆”,杨绛轻轻地贴近他的耳朵,轻声说:“阿圆现在过得很好,我已经为她送上了祝福。”

钱钟书一听就明白了,他默不作声,只是眼角泛起了两行冷泪。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轻轻地对杨绛说:“你最辛苦。”

钱瑗离世时还不满60岁,那年,她成为了“一家三口”中最早离开我们的人……

1937年5月,钱瑗在英国牛津这个美丽的地方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钱钟书的女儿还没出生时,他就常常对妻子杨绛说:“咱们一定要有个像你一样的女儿。”后来,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钱钟书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钱瑗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有这样疼爱她的父母,真是再幸运不过了。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特别是钱钟书,他对女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就像是捡到了无价之宝一样。

当钱瑗还是个1岁多的小宝宝时,钱钟书夫妇收到了清华大学的邀请,希望他们回国当教授。于是,小小的钱瑗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始了这次回国之旅。

钱瑗长得圆脸圆眼,还穿了一条可爱的娃娃裙,回国的路上特别招同船旅客喜欢。大家都觉得她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洋娃娃,一个劲儿地夸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瑗可是才子才女的女儿,她从小就像父母一样聪明,两三岁时就能识字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她认字的时候都是倒着读的,真是个可爱的小家伙!

原来啊,那时候钱瑗和她的妈妈住在外公家。家里的长辈都在教表姐们认字,可对于钱瑗来说,那些字都像是倒立的,看着好费劲。

有一天,钱瑗突发奇想,把字倒过来读给妈妈杨绛听。杨绛一看,心里咯噔一下,吓得不轻。后来她才明白,原来是女儿在调皮捣蛋。于是,她耐心地教钱瑗,字应该正着读,而不是倒过来。这样,钱瑗才慢慢改掉了这个习惯。

但钱瑗真的很聪明,没多久就改掉了这个习惯。她认识的字居然跟那些比她大几岁的表姐们差不多多,真是挺厉害的!

钱瑗不仅头脑聪明,还活泼开朗,特别可爱。这一切都离不开她那特别有趣的老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钟书虽然是大名鼎鼎的才子,但在家里,他并不显得严肃古板。尤其是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候,他就像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非常亲切有趣。

钱钟书爱跟女儿玩小游戏,他喜欢把小东西藏在被子里,让女儿去找,他觉得这就像是一次“寻宝”冒险。

有这样的老爸,钱瑗自然养成了乐观坚强的性格。加上父母之间那份深深的爱情,他们一家三口,哪里都是满满的爱和幸福。

钱瑗从小就很聪明,加上父母的教育引导,上学后成绩一直很好,总是名列前茅。

1955年,年仅18岁的钱瑗以出类拔萃的成绩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进入大学后,她继续保持了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几乎没有多余的个人时间。

钱瑗的同学们记得,那时候大家周末都爱出去玩,但钱瑗不一样,她总是忙着上课或者泡在图书馆里。问她为啥这么拼?她说,她的梦想是成为“教师的尖兵”。她就是那么有决心,那么努力。

钱瑗就是这样,她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一毕业,钱瑗就因为表现优秀而留在了学校当老师,成了个“尖兵”。她一开始教的是俄语,但后来还跨界教起了英语,真是多才多艺。

钱瑗的英语水平本来就很不错,但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总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于是,她决定边教边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她非常刻苦,一心只想让自己的英语更上一层楼。

钱瑗那时候既当教授又当博导,外边看起来真是风光无限,大家都尊敬她。但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

那时候学校老师不够,钱瑗除了指导博士生,还得教本科生,课程排得满满的,特别忙。

因为她家在城里,出行不太方便,所以钱瑗几乎每天都在和时间抢跑,神经绷得紧紧的,一刻也不敢放松。

钱瑗为了不耽误课程,每天都早早地起床,匆匆吃完早餐后,就急急忙忙地出门赶公交车。她深知时间的重要性,所以总是尽可能地提前到达学校,为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习惯不仅让她能够准时上课,还能够让她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有序和高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北京的车辆还比较少,所以每天上班高峰期都是挤得满满当当的。钱瑗虽然平时性格温和,但为了赶上早班车,也不得不拼尽全力,像战士一样挤上车去。

因为时间太赶,她闹了个小笑话。那天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刚松口气,她就发现自己竟然穿错了鞋子,一只脚是黑色的,另一只脚却是黄色的,真是哭笑不得。

从这件小事中,明显看出钱瑗真的非常专注于教学,忙到连自己都没时间照顾。不仅如此,她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非常负责任。

当时有个其他系的学生,老爱蹭钱瑗的课。钱瑗看他这么用功,就主动说帮他改作业,还手把手教他读书。这一帮就是几年,真的挺让人感动的。

最后,在钱瑗的帮助下,那个同学顺利考上了人民大学的研究生。钱瑗当然很高兴,但她从不会炫耀自己的功劳,只是简单地对同学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真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瑗在教学上可谓是全身心投入,倾尽全力,她对工作的认真程度,真的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那个时候,钱瑗负责审查上海一所大学编写的《英语精读课本》。她非常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审核,每一页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她对待工作的态度真是非常严谨和负责。

钱瑗每天都全神贯注,就像被拧紧的发条,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件事情。

同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经常劝她:“你得好好休息一下啊。”

钱瑗总是笑着说:“我就像骑在虎背上,只能勇往直前,不能停下来。”

虽然人都有肉体,但过度的劳累终究还是拖垮了钱瑗的身体,让她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那段时间,钱瑗经常咳嗽,腰也疼得不行。周围的人都劝她赶紧去看医生,但她总是担心会影响工作,所以总是一拖再拖,总说:“没事,休息一下,吃点药就好了。”

有时候,她疼得实在受不了,就会在回家的路上顺便买点止痛药。可是,吃了这些药,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糕了。

1996年春的一个清晨,钱瑗突然发现自己无法起身。那时,她的父亲已住院超过两年,家中85岁的老母每日忙碌不停。孝顺的钱瑗不想让母亲担忧,于是只好打电话给同事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大家硬是把钱瑗带到了医院。医生看了后说情况很严重,是骨结核,脊椎有三节都受到了影响,还可能有癌细胞。

后来,我们再次检查,发现钱瑗的肺部有异样,最终被医生证实是肺癌,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大家心里都很难过,但我们决定不告诉她这个坏消息,希望她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接着,钱瑗遵照医生的建议,开始住院治疗。虽然她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但从大家的表情和反应中,她内心已经有所察觉了。

钱瑗并没有主动去询问病情,她就像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依然在病床上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状态。她没有被病痛击垮,反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毅力和职业精神。

大家都劝她好好休息,但她却笑着说:“这是我欠下的债,不能不还。”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钱瑗所承受的痛苦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骨髓,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由于长时间卧床,她的背部褥疮严重,甚至露出了骨头,非常痛苦。又因为每天需要输液,她的静脉已经被扎得破烂不堪,医生只好在她的左右肩胛骨下方开了输液口。她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让人十分心疼。

当朋友来看望她时,她却装作无所谓地说:“在身上随便穿孔,真的很残忍。”朋友听到这话,忍不住眼泪就掉了下来。大家都想不通,这么好的钱瑗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痛苦。

钱瑗生病期间一直很坚强,但有一次说起父母时,她的声音突然哽咽,眼眶也湿润了。她说:“我爸也住院了,我们俩还会写信交流,我妈负责传递。我妈最辛苦了,86岁的高龄还要照顾我们两个病人。”

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钱瑗因不愿让母亲看到自己承受的痛苦,选择不让母亲来医院探望。然而,她们母女情深,每晚都会通过电话交流,互诉心声。这样的沟通方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爱与关怀。

最终,钱瑗的生命被疾病夺走,她在59岁时离开了这个世界,比她的父母还要早。与长寿的父母相比,钱瑗的生命显得相对短暂。

钱瑗的生命历程中,她的寿命并没有像父母那样长久,同时她的婚姻生活也没有像父母那样美满。她经历过两段婚姻,但遗憾的是,她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女。

钱瑗和王德一在大学时期就相识相恋,毕业后两人结为夫妻。王德一不仅长相帅气,而且才华横溢,两人的婚后生活非常甜蜜幸福。

杨绛和钱钟书都对这个女婿相当满意。但很遗憾,结婚后不到两年,王德一因各种原因抛下了年轻的妻子,选择了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德一的离世,对钱瑗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她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可能是为了寻找内心的慰藉和温暖。毕竟,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家的港湾总是最可靠的依靠。

王德一离世五年后,钱瑗选择再婚,与比她年长十多岁的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杨伟成已经有了成年子女,最大的孩子已经18岁了。

钱瑗作为“继母”,可是个称职的好妈妈。

她虽然不会做饭,但心里总觉得对家人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她决定用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点。每到周末,她都会特意出门,为家人挑选各种美味佳肴,甚至是一些独特的西式小点心。她想,这样也能让家人感受到她的爱和关心。

钱瑗平时非常珍惜时间,但为了让和子女之间没有代沟,她也会抽出时间坐下来和大家一起看电视剧,讨论剧情。她明白,这样可以让家庭更加和谐,也让自己更加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喜好。

虽然工作繁忙,但钱瑗仍会抽出时间辅导孩子们的英语,她尽力融入这个新家,努力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她的付出赢得了丈夫和孩子们的敬爱,他们都非常尊重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是遗憾啊,钱瑗并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也意味着钱钟书和杨绛这两位老人家,没能亲眼见到他们的第三代。这个家里,只有他们三个人,自始至终都是他们三个。

很多人觉得,钱瑗之所以看起来普通,是因为她的父母太有名了。但实际上,钱瑗也很出色,只是她比较低调,不喜欢张扬而已。她并不逊色于她的父母,只是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钱瑗虽然只活了59年,但她的人生却充满了意义和价值。她以坚韧和毅力,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楷模。她的生命短暂而充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去度过每一天,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