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际上就像是个孤儿......”
在谈起家庭以及童年的时候,李特特忍不住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细数下来,在李特特几十年的生活里,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竟然不超过五年的时间。
但即使李特特与父母并没有那么的亲近,不代表她不渴望父母的爱。
1975年,李富春病逝。在这悲痛的时刻,蔡畅却坚决不允许女儿李特特送葬。
如此不留情面的拒绝,让李特特难以忍受。就连聂荣臻元帅得知后,都出面劝蔡畅,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李特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为何会这样呢?
陌生的父母
李富春同志与蔡畅同志都是坚定的革命者,为革命奉献了一生。
1923年,李富春与蔡畅结婚后不久,蔡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对于当时的蔡畅而言,革命更加的重要。为了不耽误革命事业,蔡畅就打算将孩子打掉。
由于当时的法国禁止堕胎,在连续去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有成功之后,蔡畅只能失望地返回家中。
在得知无法堕胎之后,蔡畅的母亲葛健豪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她本身就非常反对这种对身体伤害性极大的堕胎手术,女儿做不成手术,也正如她意。
为了劝女儿留下孩子,葛健豪表示,自己会放弃做工帮忙带孩子的。
最终在葛健豪和李富春的劝导下,李特特出生了。不过,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蔡畅直接在刚生下孩子还没下手术台的时候,就做了结扎。
于是,李特特就成为了李富春与蔡畅唯一的孩子。
李特特出生后,看着如此可爱的女孩子,葛健豪就用蔡畅外文名字开头“特”(当时蔡畅的名字开头读起来像是特),给外孙女取名“特特”。在特殊时期生下来的孩子,取名“特特”也十分应景,李富春二人也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可即使如此,忙于革命事业的夫妻二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的。
在李特特八个月大的时候,党中央要安排一批人从法国前往苏联学习。去了苏联自然是没有办法继续带着孩子的,最终决定李富春和蔡畅去苏联学习,葛健豪带着李特特回国。
李特特自小就是外婆葛健豪带大的,和外婆的感情很好,对于父母是极为陌生的。
回国之后,李特特又多了三个新的玩伴,蔡妮、蔡博和蔡转他们都是蔡和森的孩子。
四个孩子中,蔡妮的年龄更大些,也更加的懂事,是剩下三个孩子的“领头羊”。
由于孩子们都极少见到父母,以至于谁都不认识自己的亲生父母。往往都是蔡妮见到人叫爸爸、妈妈,剩下的孩子都会跟着一起叫爸爸、妈妈。
周围的大人在感到有趣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些心酸。身为革命者的后代,自幼便饱受离别之苦。
李特特三岁时,父母正在上海从事工作。于是,葛健豪带着特特到了上海与父母团聚。
但极少见到父母的李特特,对于两人都十分陌生。
即使在上海的时候与父母住到了一起,但因为工作性质,蔡畅与李富春也是鲜少在家。在这种情况下,李特特虽然知道了谁是爸爸妈妈,可也依旧是不熟。
一天晚上,李富春夫妇俩出去忙了一天,回家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卸下身上的乔装,就被特特发现了。
看着两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吓的李特特直哭,连忙躲到了身边的周总理怀里。
周总理见此连声安慰,好不容哟哄好了,等周总理一走,特特又忍不住哭了起来。
看到女儿还在哭,李富春赶紧安慰女儿。但当时年纪还小的特特,是越安慰越想哭。
与温和的李富春不同,蔡畅在见到女儿怎么都哄不住的时候,直接将她关到了黑乎乎的储藏室。以为这样就能够唬住女儿,让她不要再继续哭下去。
可结果恰恰相反,李特特更加害怕,哭的声音也更大了,甚至惊醒已经陷入沉睡的周总理。
听到声音后,周总理连忙起身去了蔡畅家里,将再储藏室的特特抱了出来,并且批评了夫妻二人的教育方式。
极少带孩子的夫妻俩,哪里懂得怎么照顾孩子,只能尽力去学习,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懂了。
然而革命形势瞬息万变,虽然有心与孩子多多沟通,但现实却没有那么美好。在短暂的重逢之后,李特特又回了外婆家。
四岁参加革命
四岁的时候,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李富春和蔡畅让葛健豪带着女儿侄女侄子们一同到上海生活,用以掩护他们的身份。
当时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每隔一段时间全家人都得改名换姓搬到另一个地方去住。
对于这种情况,李特特并不明白。在母亲要她改姓的时候,还曾天真的问为什么要改。
蔡畅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严肃的说,要你改就改不要多问。
这让年幼的李特特非常的委屈,认为妈妈并不愿意跟她多说话。但实际上,蔡畅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一家人的安全。
不做解释,一是孩子还小就算是解释了,也并不能理解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二是,小孩子嘴不严,万一被人套出话就不好了。
除了经常换住处、名字之外,李特特有时候在大街上都要跟着父母躲避敌特。
有一次,蔡畅为了躲避一个“尾巴”,愣是带着年幼的特特跑了好几条街。而早已习惯这样生活的李特特,除了不停地跟着妈妈跑外,什么都没有说。
李富春夫妻住的地方,除了是暂时的落脚点外,还是党组织在上海的一个联络机关。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党的秘密会议也会在这里召开。
每次要召开会议的时候,蔡畅就会安排女儿在门口守着,要是发现可疑的人,就唱他们商量好的儿歌。他们好收拾东西,避免被抓捕。
李特特守门的时候,能遇到可疑人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因此,当她又一次守在门口时,发现一个男人径直走向她们家的时候,李特特就慌得忘记该怎么唱歌。
随后就迅速跑回家里通知,幸而来的是自己的同志,不然按照李特特的做法,在场的人恐怕就要出事。
在时后,蔡畅就狠狠批评了李特特一顿,也就是这次之后,李特特似乎迅速成长了起来,不再像之前一样毛毛糙糙的。
不过有时候,年幼的特特还是会问一些自己感到奇怪的事情,比如:为什么一会儿要在临街的窗户上贴窗花,一会儿又变成挂橘子皮。
每当女儿问这样的问题时,蔡畅只会说一句,不要问那么多。等李特特长大之后才知道,原来之前的奇怪行为,都是为了给革命同志传递信号。
后来有一次,李富春和蔡畅带着李特特去一个革命同志家吃饭。
这个同志对李特特帮李富春夫妻做的掩护也是有所耳闻,于是在饭桌上还夸赞特特,说她能干。
好不容易有人夸自己了,特特当即就骄傲的说起了她们搬家换名字的事情。
听到这话,蔡畅当即就批评李特特:
“我再三叮嘱过你,不要随便多嘴,一定要记住。”
在李特特的印象里,妈妈对自己说过最多的话就是,不要多嘴,不要多问,不该知道的你不需要知道。
“僵化”的亲子关系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安全,葛健豪将李特特带回了老家。1938年,李特特又在党中央的安排下前往苏联学习。
直到1952年的时候,李特特才又返回了祖国,与父母团聚。
回国之后,李特特先是跟着父母一起住在了中南海。
初次进入中南海的时候,李特特也是如小时候一样感到好奇,每路过一家就要问问这里住着谁。
李特特的本意是,以后都要成为邻居了,知道是谁好来往。
但蔡畅还如以前那样“冷淡”,直接说:
“特特,该你知道的事情,自然会让你知道。不该你知道的事情,就不要乱打听。”
这让李特特感到难以接受,但也不能反驳。
当时,因为工作的原因,家里有非常多的报纸杂志资料什么的。
李特特有次好奇的走进了李富春的办公室,打算找份报纸或是杂志看看。刚翻了两下,就被蔡畅看到了。
见到女儿在丈夫的办公室,蔡畅当即就严厉的说道:
“我和你爸爸的办公室,你不要随便进去,更不能翻看东西。客厅里有报纸和杂志,这些你都可以看。”
看似蔡畅有些严格,但实际上她和丈夫的办公室里有一些机密资料,是不能给别人看到的,哪怕是家人也不行。
除了在这些方面严格,蔡畅在生活上对李特特同样严格。
在家里住,每个月是要交生活费的。生病了,是要自己付钱的。
一次,李特特意外晕倒,被同事送到了医院。后来在发现是中暑之后,同事就给李特特家里打电话。
随后,秘书安排车将李特特接回了家。而蔡畅在回家之后,第一句问的不是女儿身体怎么样,而是让她赶紧把用车的油钱交了。
还有一次,李特特因为急性支气管炎突然发作住进了医院。出院后,蔡畅也是让她自己交住院费,理由是她住的北京医院不是合同医院。
当时李特特已经成为了单亲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又要交生活费,又要养活两个孩子,生活堪称拮据。
这笔住院费对她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李富春听说了之后,悄悄的让人把女儿的住院费付了。
而后的日子里,李特特在很多事情上面与母亲的矛盾越来越大。
当然,蔡畅是爱女儿的,但她的爱是大爱,她将所有的烈士子女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可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蔡畅也有更多的要求,那就是不能让李特特受到任何的特殊待遇,她应该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靠他们。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975年李富春同志因病去世后,蔡畅竟然不让女儿去参加丈夫的追悼会。
哪怕是聂荣臻元帅出来说情,都没有任何的用处。
实际上,蔡畅之所以不让女儿出现,一是时局不稳,二是她仍旧希望女儿低调,不愿意让她出现在这种环境里。
小结
虽然年轻时不理解父母,但在经历的多了,李特特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
因此,当提起自己家庭时,李特特才会说:
“我实际上就像个孤儿,但我并不怨他们。”
资料来源:
《她是蔡畅的女儿》 柳秀文著 大众文艺出版社
蔡畅的家风家教——曹倩倩 《百年潮》 2019
周恩来关怀革命后代的故事——肖荣华 《党史纵览》 2015-02-15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