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看到了边芹的一篇文章——《“伤痕文学”话语框架竟是美国策划的》,也看到了许多呼应边芹这篇文章的文章。所有文章主旨就是一个:

伤痕文学是被美国策划的、用来抹黑攻击中国的、卑劣而阴险的、而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手段。

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否认这种说法出于一颗爱国之心,但是,我对此观点有不同看法。早就想谈谈这个话题,但我一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角度,所以就搁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边芹的主观色彩

最近,我又把边芹的那篇文章找出来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很长,读着读着,我就觉得满眼都是“策划、策划、策划”了。所有一切反映中国不好的,都是被敌人策划的。边芹说她甚至怀疑“五四”、“新文化”后的“话语框架”也是被策划的:

比如“五四”、“新文化”后的“话语框架”催生了一大批反传统、反家庭(《雷雨》、《家、春、秋》)、反社会、反文化(《阿Q正传》、《祥林嫂》)的文学创作。我至今怀疑那个“话语框架”也非自然产生,而有蓄意策划的手将燥动起来的中国社会朝着需要的方向推引,能让既有文坛(新文化之前的文艺)轰然倒地的“话语框架”,不带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外力似不大可能,因为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征服者即便狂杀乱斩夺去最高权力也没做到的事。

就是看到这里,我意识到,有一个好的角度,可以与边芹以及反对伤痕文学的人商榷一下了,因为从这段话里,我深深感受到了边芹讨论伤痕文学时那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严重不顾客观现实。

再看边芹那长长的文章,可以发现,正是架构在她对伤痕文学产生原因的主观臆断之上。她先认定了伤痕文学是被美国策划的,然后再进行逻辑论证。注意,是逻辑论证,而不是以事实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痕文学”的名称来源

关于伤痕文学被美国策划之论,如果说边芹有证据,那唯一的就是卢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卢新华,就是短篇小说《伤痕》的作者。

他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伤痕文学”这个命名并非当时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而是他的小说发表后,美联社发了一篇文章,第一次用了“伤痕文学”,《参考消息》转载,才在国内传开。

美联社,美国的。但是,只说美联社发了一篇文章用了“伤痕文学”这一说法,是什么文章却没说。这篇文章作者是美联社吗?为什么使用“伤痕文学”这一说法,就表明是一种策划呢?

关于“伤痕文学”这一说法,网上还有似乎更为准确的来源——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共文学讨论会的讲话》一文:

“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卢新华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看来,较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美联社转载了许芥昱的文章,然后《参考消息》再转载,于是“伤痕文学”这一说法在国内就传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学思潮的名称

这里有必要插入一段关于文学思潮名称的讨论。所谓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出现的、反映社会观念与人们思想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思想与创作潮流。

人们为了研究和表述的方便,总是要给文学思潮起个名字。比如,欧洲曾出现过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这里面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是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等,都是这方面的名家。至于美国也有马克•吐温这样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家。

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写的《愤怒的葡萄》,描写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小说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这本书也被有的美国人认为是抹黑美国。

此外,美国还出现过“迷惘的一代”“怯懦的十年”“垮掉的一代”等文学思潮,这些文学思潮表现的思想,有些作品描写的内容,用中国现在的说法,也是负面的,不积极的,不健康的。

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出现了解冻文学。当然,有人会说,“解冻文学”这一说法,也是西方人命名的,而后来苏联解体了,这不是恰好证明西方的险恶用心吗?不恰好说明我们要反对伤痕文学吗?这个问题,我以前谈过,后面会再说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痕文学”的名实之辩

中国古代曾有过名实之辩,讨论事物的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对于“伤痕文学”,既然边芹认为,美联社发文章用“伤痕文学”一词,表明我国的“伤痕文学”是被美国策划的,那么请问:如果没有伤痕,如何策划?难道伤痕也是美国策划的吗?

一个荒唐的时代过去了,出现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引起社会反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是自然而然的因果逻辑,岂是人力可以策划的?那么多作家写伤痕文学作品,难道是受到操纵的?

前文提到,边芹说,“五四”、“新文化”后的“话语框架”催生了一大批反传统、反家庭(《雷雨》、《家、春、秋》)、反社会、反文化(《阿Q正传》、《祥林嫂》)的文学创作,她怀疑这也是被策划的。然而,她难道认为这些作品反的不对吗?

新文化运动时期,反封建统治,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庭,反封建迷信,这何错之有?如果说这是被策划的,那么敌人是不是太傻了?把愚昧的驯服的中国人民唤醒了,起来闹革命,建立先进强大的国家,哪比让中国人继续保持愚昧、让中国继续保持落后好呢?

同理,如果伤痕文学是被策划的,那么美帝是不是太傻了?让中国人保持糊里糊涂的状态,不是更好吗?策划伤痕文学让中国醒悟过来,开始回归正轨,发展经济,走向强大,不是美帝乐见的吧?

而且,因果不能颠倒了,是先有应该反的东西,才出现反的文学。伤痕文学也是这样,是先有伤痕,才出现伤痕文学。事实上,曾有人觉得应该改叫“暴露文学”,但是因为“伤痕文学”已经传开了,所以就觉得没必要改了。这说明,不叫“伤痕文学”也可以,但是换个名字能改变事实吗?所以名字不是关键,关键是事实。

荒唐的时代给人们留下了伤痛,给社会留下了教训,必须记下来、写出来,这是历史,不记不写,多年之后会被淡忘,会重蹈覆辙。而且,人们内心的情感也需要表达出来,人们心里真实的话更要说出来。社会的前进,需要真话去推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底谁想偷走“汗青”

边芹忧心忡忡地说:

当年国被破,“丹心”还可以留取照“汗青”;当“汗青”都被偷走了,“丹心”何处照耀?

但是,我想问,究竟是谁想偷走“汗青”?谁想掩盖伤痕?

真这实发生的事情,反对写,不让写,这是在保护“汗青”,还是在遮盖历史?

如果我们给后人留下虚伪的被篡改、被美化的历史,还谈什么“丹心”照耀?

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套用一下:真正的爱国,敢于正视祖国的伤痕。

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勇士,对历史进行了深刻而且是公开地反省,从而带动了全社会的反省,这才有了伤痕文学的潮起。

边芹似乎忘了这一点。

这段历史,尘埃落定,已有公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丑就是丑化吗

从边芹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她是反对写丑的了,她的逻辑就是,写丑即丑化。我觉得她适合当老师,只说学生好的一面,不说差的一面,这是赏识教育。或者她像个卖水果的,把大的、好的摆在前面。

可是,幸好中国有个“讳疾忌医”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写丑是有必要的。丑为什么丑,为什么一直丑,写出来让世人看一看,说一说,想想办法,似乎不是什么坏事。小病不治成大病,大病不治丢了命。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有人信奉家丑不可外扬。但是国家与家庭是有差别的。社会的丑就是要揭露出来,因为背后涉及到责任问题,更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乃至生命问题,甚至涉及到未来的发展问题。

安徒生是一个智者,他用一个童话嘲笑了逃避真相的后果。《皇帝的新装》虽是一个童话故事,但现实中皇帝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边芹就是一个。然而在这方面,当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他们的心灵被伤害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误解了伤痕文学

上面这位重庆的作家,不知道是怎么进入作家协会的,居然如此理解伤痕文学。一般人不懂乱说就罢了,一个作家怎么能不知道伤痕文学的真正意义呢?

贩卖焦虑,贩卖痛苦,贩卖迫害,贩卖伤痕,这四个“贩卖”的前提难道不是要先有焦虑、痛苦、迫害、伤痕吗?有,难道不能贩卖吗?不买就拉倒,岂能说人家“无病呻吟”?

这位作家荒唐到什么程度?居然把某些人在网上随便编的段子当作真的。他附的图,明显就是故意歪曲理解伤痕文学的,是在挑拨作家与农民的矛盾。

伤痕文学控诉的,不是与农民一起生活,而是控诉“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在被伤害的人中,包括农民。作家不是在为自己诉苦,而是为所有人诉苦。

作家,是社会的良心。

如果作家昧良心说假话,忽悠群众,受害是群众,而不是作家。作家反过来会因为忽悠群众而受到奖励,因为他昧良心就是出卖了良心,有人给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解体与解冻文学

最后再简单说说苏联解体与解冻文学的关系,一句话,那就是没关系。

有人说,苏联解体就因为出现了《日瓦戈医生》这样的小说,蛊惑人心。

这是典型的颠倒因果。

斯大林的高压政策,是人心思变的原因。也就是说,是先有了人心之变,后有了小说。小说起到的作用,是引起社会共鸣。

而且,解冻文学的本质:

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他们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专制制度带来的严重腐败与政策失误、穷兵黩武与军备竞赛、民族矛盾等,导致的经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