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文开始,出一个缅北系列。
之前,笔者写了不少关于缅甸的文章,很多是就事论事,或者是基于一地一隅,没有连贯的串起来。
缅北地区非常复杂,很多新接触的网友很难搞清楚,而网络上的一些相关文章,片面半解者居多。本系列重在梳理缅北势力格局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找到其中的症结所在,很多细节点到为止,就不再展开了,以供网友做判断的基础。
笔者受阅历所限,力所能及的做到客观和相对准确,有错漏和不足之处,还请网友留言批评指正。
本系列的缅北文章约有6-7篇,感兴趣的读者可关注本号。另外,多说一嘴,笔者加入了平台“文章解锁”计划,希望网友多等候5秒钟时间。现在是快餐流量时代,笔者努力写好每一篇文,多做点慢餐,把事情说透一些,见谅。
我们从1947年的这个小镇说起,彬龙镇。
位于掸邦境内的彬龙镇
彬龙镇位于掸邦首府东枝以东约55公里,处在曼德勒(约180公里)、内比都(约210公里)、景栋(约220公里)的中间。
一、《彬龙协议》
1947年2月,缅甸总督执委会(当时缅甸本部政府)、掸联邦、克钦邦、钦邦四方代表,在彬龙镇签订了一份秘密协议,史称《彬龙协议》。
《彬龙协议》与会代表合影(图源网络,侵删)
这次会议的发起人是昂山,也就是昂山素季之父。
签订这份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缅甸本部与掸联邦、克钦邦、钦邦四方合作,形成团结力量,以一个口径说话,声音大,可确保获得独立的成功率。如果各方分别向英方表达独立诉求的话,日不落帝国就有了回旋空间,脱英独立的难度很大。
《彬龙协议》的原文并不长,计有九款,如下图所示:
1947年《彬龙协议》原文(图源网络,侵删)
列于《彬龙协议》九款之首的开篇语,即明确指出:
“与会成员认为,通过与缅甸过渡政府密切合作,掸族、克钦族以及钦族地区将会更快实现自由。”
九款协议内容,重点是这两条:
-不会以任何方式剥夺这些边疆地区目前在国家政治中享有的任何自治权,这些边疆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是一条根本原则。
-与会者一致认为,单独建邦是人心所望。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到,缅甸过渡政府与掸联邦、克钦邦、钦邦签订《彬龙协议》的初衷,旨在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和谋求独立。虽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缅甸,但却有建立一个名义上统一、事实上高度自治的联邦缅甸的意思表达。
需要说明的是,参加会议的还有克耶邦代表,但克耶邦代表没有签字,以观察员的身份作为见证人。本来,昂山是希望克耶邦代表一起签字的,但为什么没签字,这个后面说。
问题来了,缅甸除了缅甸本部和掸联邦、克钦邦、钦邦、克耶邦之外,还有若开邦、克伦邦、孟邦少数民族邦,以及实皆、德林达依边疆省,昂山为什么只是倡议掸联邦、克钦邦、钦邦、克耶邦来签订协议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追溯,从三次英缅战争说起。
二、英缅战争
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年3月-1826年2月),缅甸战败。日不落帝国迫使缅甸贡榜王朝签订《杨达波条约》。
根据该条约,贡榜王朝承认曼尼普尔、卡恰尔独立(现属印度),并割让阿拉干(今若开邦)给英国。同时,在贡榜王朝付清对英帝国的战争赔款前,缅甸的丹那沙林(今缅甸德林达依省全部、孟邦部分、克伦邦部分)由英国代为管理。实际上,丹那沙林从那时起就再没有交还给贡榜王朝,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记住这三个邦,即阿拉干(今若开邦)、克伦邦、孟邦。
第一次和第二次英缅战争后的缅甸地图(图源网络,侵删)
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年4月-1852年12月),缅甸战败。英缅未经签订任何条约,日不落帝国强占贡榜王朝的整个下缅甸地区。下缅甸地区,大致是今天缅甸内比都以南的地区,不包括克耶邦。
1878年,英国迫使偏安上缅甸的贡榜王朝签订了《关于克耶邦独立条约》。根据该条约,克耶邦既不作为贡榜王朝的管辖区,也不作为英国的占领区。
这就解释了前面所提到的,在1947年召开彬龙会议的时候,克耶邦代表为什么没有签字的原因,克耶邦认为自己已经在法理上获得了独立地位,没有必要签字。
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于1885年12月,英帝国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贡榜王朝首府曼德勒并俘虏了国王,后于1886年1月,宣布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
缅甸贡榜王朝覆灭。
但是,英国对缅北诸邦的吞并,则历时半个多世纪之久。
注:很多网文说英国吞并缅甸的时间节点是1886年或1890年,这种错误犯得非常严重,尤其是罔顾了中缅边境领土权的历史事实。
1887年英军占领南掸邦,1888年占领北掸邦,1890年越过萨尔温江(怒江)占领东掸邦。
1891-1895年,英军从曼德勒向北,沿伊洛瓦底江逐步占领了“八莫-密支那”一线(克钦邦)。
位于掸邦境内的果敢地区,直至1897年5月,英帝国迫使清王朝签订《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附款》,果敢被划归“英属缅甸”,归木邦杨氏土司管辖。
关于克钦邦(这里指不含“八莫-密支那”沿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位于掸邦境内的佤邦地区(这里指北佤),则直至1941年6月,才纳入英属缅甸的行政区划,这就是所谓的“1941年线”。
“1941年线”中的北佤地区,中缅南段未定界(图源网络,侵删)
“1941年线”中的克钦邦地区,“户拱-巴特开山”线(图源网络,侵删)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了打通西南抗战大后方经过缅甸到印度洋的国际运输通道,我国有求于英国。英方趁人之危,迫使我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和《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条约》。根据这两份《协定》和《条约》,克钦邦和北佤地区最终划入了“英属缅甸”。
至于缅北的小勐拉,无论是以前的贡榜王朝,还是后来的“英属缅甸”殖民当局,乃至于缅甸独立后缅甸当局,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统治过。
从以上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贡榜王朝覆灭以后,缅北地区(掸邦+克钦邦)的少数民族邦继续与英国外族侵略者抗争。所以,今天的缅北民地武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视角:
就是作为缅族政权的贡榜王朝已经没了,缅族已经投降并接受了外族统治,已经失去了统治少数民族的正确性。而缅北各少数民族,是为了民族独立而与英国侵略者进行的独立战争,已经与缅族没有关联了。
关于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对立,还有一点需要重点说明。
三、英国的“分而治之”
英国统治缅甸采取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
对缅族聚居的缅甸本部,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直接管理。对分布在山地和高原、远离缅甸本部的少数民族邦,则保留传统土司的治理模式,委任当地各世袭土司代行管理。
我们看下缅甸的行政图和地形图:
缅甸行政地图(图源网络,侵删)
缅甸地形图(图源网络,侵删)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数量占比约65%,少数民族数量约比约35%。
从上面的两幅图我们可以看出缅甸民族分布的地理属性:
缅甸七省的居民主要是缅族,大部处于伊洛瓦底江和钦河流域,地势平坦,是所谓的“缅甸本部”。缅甸七邦的居民主要是各少数民族,基本处于山地和高原。
1895年,英国通过“克钦山区部落法案”,设立克钦邦。
1896年,英国通过“钦山区管理法案”,设立钦邦。
1922年,英国通过“掸邦联法案”,设立掸联邦。
掸联邦要重点强调一下。
如果说缅甸是一个“散装”的国家,那么掸邦就是一个“散装”的少数民族邦。与我国边境毗邻的果敢、佤邦、小勐拉,都在掸邦。
根据英国出台的“掸邦联法案”,掸邦由33个民族邦组成,包括21个掸族邦、7个德努族邦、2个巴奥族邦、1个巴朗族邦、1个巴当族邦、1个果敢族邦。后来,英国殖民当局把佤邦划入掸联邦后(前面提的“1941年线”),掸联邦增至34个民族邦。
依据以上三个法案分别设立的克钦邦、钦邦、掸联邦,加之1878年获得独立地位的克耶邦,由英国殖民当局直属管理,与缅甸本部是平行关系,不是隶属关系。
换句话说,在英国殖民时期,在今天的缅甸境内,共有5个平行行政单位,分别是缅甸本部、掸联邦、克钦邦、钦邦和克耶邦,这5个行政单位统称为“英属缅甸”。
同时,英国殖民当局为加强对缅族聚居的缅甸本部的统治,防止缅族造反起事,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官员,将一些军政要职给掸、克伦、克钦等少数民族,还经常挑拨各少数民族与缅族关系,以此来刻意制造缅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比如掸族土司苏瑞泰(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不仅获奖学金留学英国,一战期间还曾在英军服役,下文还会说到他。
英国殖民当局对缅族打压,对少数民族扶持,获得了缅甸少数民族邦上层普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好感,而缅族则长期积累了反抗心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二战时期。
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后,缅族和少数民族的两种状态加剧,促使缅甸民族的矛盾激化和政治分野。
下一篇,日本的“联缅驱英”、彬龙精神与缅甸内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