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涛 (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博士,河南省公共文化中心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1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科学界定“学科”的内涵,深入分析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并提出对策,坚持学科立场但超越学科局限,可以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传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凸显。我国传媒经济学者立足传媒经济发展前沿,深入探讨传媒经济发展规律,已初步建立起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并自觉进行学科建构和反思。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还不够明确、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研究范式有待统一,学科共同体尚未形成,依然存在学科合法性危机。因此,科学界定“学科”的内涵,深入分析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并提出对策,坚持学科立场但超越学科局限,可以为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为学科的我国传媒经济研究及其发展状况

(一)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阶段

学科是内在的观念建制和外在的社会建制的统一体。内在的观念建制是指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方面的规范。一般认为,只有形成了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称为一门学科。外在的社会建制指的是一门学科必须拥有专门的社会组织如学院、学系、研究所等,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管理、交流机制,如进入学科目录和基金、学会、学术会议、学术期刊、专门出版机构、图书分类号等。内在建制是学科的核心,外在建制是促进学科内在建制成熟的物质条件。[1]

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媒经济研究萌芽期(20世纪上半叶的晚清与民国)。这一时期的传媒经济研究局限于报业的发行、销售、广告、盈利模式等经营活动,实质性研究还没有展开。

第二个阶段是传媒经济研究恢复期(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学者展开了对广告合法性、新闻有无商品性和新闻体制转轨的讨论和研究,研究范围狭窄而且数量有限。

第三个阶段是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2003年)。这一时期传媒经济学教科书正式出现;传媒经济研讨会质量逐步提高;传媒经济论文逐年增多,研究方法更加丰富;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中开辟传媒经济相关研究专栏;我国初步形成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四个阶段是学科自觉建构期(2004年至今)。这一时期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深化,研究者的学科意识逐渐增强,并自觉进行学科反思和建构[2]。

从外在社会建制上看,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高校将传媒经济学设置成新闻传播学二级学科;2008年成立了中国传媒经济学会,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学术成果发表和出版的渠道逐步确立,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部分研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但按照传统的学科内在评价标准,我国传媒经济学离一门成熟的学科仍有较大距离。

(二)我国传媒经济学学科的形成路径与研究范式的转换

我国传媒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学科归属与学科性质,目前尚无统一定论。学科属性争论的背后,隐含的是传媒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不统一。从学科进化的角度来看,新兴学科由母体学科孕育而生并受到母体学科研究范式的规训。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形成大致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为“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第二条路径为“经济学—传媒经济学”。最初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主要是沿着第一条路径展开的,实际上新闻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的关系虽然密切,但影响并不大。

李良荣教授指出,“传媒经济是有关某个产品和某个产业的经济概念,本质上是个经济问题。新闻传播学只是解决一个传媒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经济学解决的是传媒的经营管理问题,两者分工明确、泾渭分明。因此,用现代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解释产品和产业才是纯正的传媒经济学范式”[3]。由此可知,传媒经济学基本研究范式应当就是经济学范式。但是,西方传媒经济学所使用的经济学范式,是以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为主导的,包括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在内的各种经济学理论范式[4]。经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任何类型经济学范式都可以为传媒经济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我国传媒经济学今后的发展可以转换研究范式,经济学的扶持能使之获得学科发展的条件。

我国传媒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困境

(一)我国传媒经济学具有依附性

我国传媒经济理论最初由西方传入,客观上存在着对西方国家依附性发展的模仿。由于中西方传媒管理体制不同,我国传媒业更容易受到外部政策法规的影响,因此传媒经济学研究必须密切关注我国传媒发展现实,这样才能保证传媒经济学鲜活的理论生命力和解释力。现阶段“我国国内对传媒经济的研究还相当落后及匮乏,尚处于起步阶段”[5]。传媒经济学是研究媒介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科学,关注的必然是经济问题,理应采用经济学研究范式,但经济学不可能解决传媒经济的全部问题[6],因此,往往需要借鉴传播学、政治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很容易成为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子学科”。

我国传媒经济学没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传媒经济活动同样也可以进入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视野,由于学科背景不同,认识也会存在差异。多学科研究被公认为我国传媒经济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排挤了传媒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7],本质上是缺乏学科独立性的表现[8]。同时,我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必须本土化,批判性借鉴西方传媒经济学,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才能避免西化和依附性。

(二)传媒经济学研究主体学科意识不强

与西方传媒经济领域早期研究者是经济学家不同,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是由新闻传播学者发起并成为绝对主力,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不少研究者只是对某些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和思想上的渊源也较难体现。研究方法以质化研究和思辨为主,定性居多,定量分析较少,缺少数理模型和复杂的统计分析,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较难从本质上有效地解决问题。当前,研究视角重宏观轻微观,宏观研究部分脱离实际,微观研究存在以偏概全、泛泛而谈等问题,研究深度有待提升。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我国传媒经济学必须具备学科的自我意识,在经济学范式统领下、在学科视野中批判性地汲取其他学科知识,确立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才能避免在和各种学科的知识交融中被边缘化甚至消亡。

(三)传媒经济学知识基础还未夯实

一方面,各学科分支发展不太平衡,学科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比如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策划与营销发展得比较快,传媒经济学理论研究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传媒经济基础理论、传媒产品经营、传媒组织结构、传媒营销、传媒资本运营、传媒集团化运营、传媒产业融合、传媒规制等,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但理论体系并不完整。比如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政策理论等,但我国传媒经济研究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产业关联理论中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产业政策理论中的政府规制等问题研究较多,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就很少,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等运用得就更少了。此外,我国的传媒经济研究缺少批判传统,对新媒体的研究不足。因此,我国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尚处在探索之中,研究成果基本上是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向传媒的平移,简单套用、移植和复制的现象较为普遍,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并没有很好地交叉融合[9],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离一门成熟的学科相距甚远。

(四)专业研究者少,学科机构不健全

1.专业化的传媒经济学者数量较少

目前,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建制较为完整,但基本上都挂靠在新闻传播学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水平。在长期从事传媒经济研究的学者中,形成了一批较稳定的作者群,但专业化的传媒经济学者数量较少,没有丰富的学术产出。

2.传媒经济学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

虽然新闻传播类期刊也可以发表有关传媒经济的论文,但不占主流,经济管理类期刊很少发表传媒经济管理类文章。目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经济研究所创办的《传媒经济与管理》是国内唯一的传媒经济管理领域的专业刊物,但是作为学术集刊,不少高校对其认可度不高,这就使得传媒经济研究论文缺少专门的发表渠道,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3.学科地位较低

在我国,只有少数高校为传媒经济学设立单独的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这一学科虽然勉强进入高校,但并未进入教育部学科目录,离传媒经济学行政合法性的确立仍较远。传媒经济学研究方向在新闻学或传播学二级学科之下的地位,短时期内很难改变。

4.缺少学科制度性场所

高校缺少传媒经济专业学系、传媒经济研究机构这样的制度性场所,绝大多数图书馆并没有建立按传媒经济学分类的图书收藏制度,也没有专业的出版社。

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没有走上正轨

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者多数不具备经济或管理学科背景,彼此交流困难。另外,传媒经济学一直依附于新闻传播学,并不具备学科独立性,无法实现和相关学科的平等交流和对话。虽然近年来对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但还远远不够。

关于我国传媒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坚持由外而内的学科建设路线

经典学科的发展轨迹一般是在学科内在观念建制相对成熟以后再来建设学科的外在社会建制。然而在大学科背景下,出现了研究领域学科化的发展趋势。如果机械地照搬学科评判的内在标准,将会阻碍新兴学科的生长和发展。我国传媒经济学学科建设可以从外在建制入手,先完成传媒经济学在高校里的课程、专业和院系的设置,这样才能得到高等教育体制内的认可,进入教育部学科目录,取得学科的合法地位,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促进传媒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二)统一研究范式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

国内对传媒经济学的认识大都局限在西方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框架内,较少考虑政治经济学角度,而传播政治经济学是西方传媒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我国传媒经济学可以以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主流研究范式,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质化研究水平,加强数理模型为主的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范畴可以分为传媒经济理论、实务和历史三大模块,涉及宏观、中观到微观三个层面,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传媒经济学研究主线,构建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获得实质上的学理合法性。

(三)建立专业的传媒经济学术队伍与学术流派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学术团队的人员构成要重视学历和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老中青梯次配置,优势互补,可以采取跨学科合作的方式组建团队,也可以改善传媒经济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传媒经济学者。我国传媒经济学学科建设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自己的学科共同体,这样才能在同一个框架内展开研究和交流。在共同体内,还要形成不同的学派。通过积极营造学派形成和发展的氛围、土壤,突出学术大家和名家的领军作用,推动传媒经济学学派建设,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四)完善传媒经济学的学术规范与制度

首先,要建立科学严谨的传媒经济学术评议机制。由于传媒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传统的同行评议机制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综合、多维的评价机制,更多地强调问题设置的情境性和知识的应用性,由传媒经济学相关领域的专家采用特定的评价标准,共同对评价对象进行评议。

其次,要加强传媒经济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培养优良学风,养成学者良好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意志情感等,可以推动传媒经济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五)创办传媒经济学专业期刊,加大学术交流力度

专业期刊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更是传媒经济学思想的创新阵地。我国传媒经济学没有专属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发表园地,再加上版面稀缺、发表门槛高,远远不能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因此,创办专门的传媒经济学学术期刊势在必行。同时,“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国际交流活动。除了积极引进和汲取世界传媒经济研究的经验外,还要定期举办国际性、全国性论坛,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传媒经济学者和业内专家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和交流,与该领域国际知名研究所等一些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结 语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传媒经济学已初步建立起理论体系,虽然通过学科设置进入高校取得了合法身份,但依然存在学科合法性危机。在大学科背景下,我国传媒经济学必须超越学科的局限,以务实的态度采取由外而内的学科建设路线,以广阔的视野和学科自信,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经济学新路。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河南省数字经济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研究”(编号:21A7900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学科还是领域?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从学科评判标准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04).

[2]潘力剑.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新闻记者,2004(07).

[3]黄孝俊,洪真.媒介经济解读:概念和运作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4]曾琼,张金海.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进路、研究框架与研究范式——兼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困局[J].现代传播,2014(01).

[5]程静薇.传媒经济研究的三种取向[J].中国传媒经济,2004(01).

[6]顾永波,殷晓蓉.略论当前中国传媒经济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J].新闻界,2008(05).

[7]汤晓蒙,刘晖.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J].教育研究,2014(12).

[8]朱为鸿.“学科立场”及其超越——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9]吴信训,金冠军等.现代传媒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姜涛.“学科立场”及其超越: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建设现状及思考[J].青年记者,2024(0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