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会看文件。往往见山就是水,说风就来雨。
比如:
8月3日,《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磅发布。
红头文件力度很大,尤其是关于“教育”“培训”的表述,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比如,“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比如,“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一帮自媒体这就开始嗨了。
说之所以俞敏洪和董宇辉能体面分手,就是 因为新东方培训收入大增,这是东方甄选“去辉化”的底气所在。
说A股也以涨停潮来迎合这一教培的“重大利好”了。
但问题是,这几天暴涨的全通教育主打的是继续教育,而中公教育的业务是公务员考试培训。
以中公教育为例,它不受“双减”政策影响,但这几年也是走了滑铁卢,市值从2600亿暴跌到不足100亿,一度逼近面值退市边缘。
遑论本已花果凋零的学科培训行业。
而新东方的这两年翻身,靠的是东方甄选和董宇辉,其财报“培训收入大增”属实,但业务是出国考试咨询和国内成人考试培训。
好未来(学而思),今年财报比较亮眼,但和学科培训无关,而得力于它的品牌学习机热销。即便如此,其市值还不到高峰时的十分之一。
另一家曾经的学科培训巨头高途,最高市值380亿美元,今天只剩12亿,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延着残喘”。
国家发布的这份重要文件所说的“激发教育和培训消费活力”,是针对职业教育培训、非学科类(音体美舞演)培训,而不是学科类(语数外物化)培训。
教培界,依然是冰火两重天的状态。
一方面,机构依然在ICU里面苟延残喘——因为作为教培内容的重点,主科培训依然被禁。
比如:
8月7日,湖南长沙通报41起暑期违规培训名单;
8月6日,北京海淀通报2起违规开展线下学科培训行为;
8月5日,青海西宁通报17起违法违规校外培训处罚结果。
这说明,这个暑假,严厉打击校外违规补课不手软。
这些打击,可都是发生在《意见》发布之后。
该抓的照样抓。这才是教培处境的真相。
但另一方面,部分教培依然按部就班,正常补课,不受影响——当然,从根本上,他们还是受影响的。
和以前不同的是,他们在双减的猛力打击下,从教培机构失业了。还贷怎么办?小孩读书怎么办?吃饭怎么办?上面的老人怎么办?
没人救他们,他们只能自救。
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灵活就业了——依靠口碑,上门一对一,纯靠市场吃饭。
这些活下来的这些老教培,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单位,骑着电瓶车穿梭于各小区,满足着家长们的刚需,赚着自己的辛苦费,给自己交着金,以防自己有一天老无所依。
所以,这就是原来教培里两拨人的状态——一拨人被迫艰难转行,另一拨人想法自救。
那么,回过头来看近几年对教培的狠锤,达到了什么效果呢?
效果罗列如下:
教培机构剧烈萎缩,破产无数,一部分机构今依然苟延残喘。
大学生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大。
据数据显示,在之前2020年的四季度,“大学生就业景气较好的十个行业”排行中,教育培训行业已经超越了互联网、房地产,位列至第二位,2020年全年的招聘需求同比2019年涨幅达到了36%。
现在呢?
我不说你也知道吧。
而家长的补课刚需,其实依然力度不减。只是找一个教培老师,不如以前那样容易便捷了——你要打听,要请人介绍。
所以,狠锤教培这件事的受害方是谁?
罗列一下:
政府收税少了。
家长找老师更麻烦了一点。
大学生就业率大大降低了。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广大的中小学生负担到底减轻了没有,补课少补了没有,家长少花钱了没有?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狠锤教培的目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强调: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教育本身。
如果我们的经济搞活了,管制放松了,行业丰富了,人民有钱了,学生们的选择多种多样了,未来出路不是只靠读死书了,大家对中考和高考的魔怔、执念淡化了,那么教培就自然而然渐渐淡化了,消退了。
难道不是吗?
只要你失业率高,只要你选择面少,只要你学历通胀水涨船高,只要你应试教育一直搞,只要家长分数执念不动摇,那么教培服务就一定会继续存在。
只要是纯刚需,就算白市打掉了,黑市还会有。
从古到今,这一点可曾改变过?
所以,我们文件要会看,乱像要会看,背后的真相也一定要会看。
(全文完)
既无风雨亦无晴——评论时事,闲话经典,戏说古今。欢迎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