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期的上海,东方明珠已破土动工、节节攀升,城市很多地方开始拆除和建设,繁忙的南京路尚未改造,车流穿行于人流之中,路边巨幅的广告牌讲述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浦大桥、证券市场,以及娱乐节目和时尚潮流……无数新事物涌入,让这个城市发生着急剧变化。在这期间,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多次访问上海,记录下新旧交织、充满变化的城市景观,以及蓬勃向上而躁动不安的社会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反映同期上海的电视剧《繁花》的筹备过程中,凡德·休斯特曾作为特别历史影像支持,为剧组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和资料。8月9日至11月3日在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举行的展览“上海:瞬间与永恒 1990-1993”中,我们也将追随摄影师的镜头,重新回望那个时代。《繁花》的文化顾问庞洁为展览特别录制了语音导览。

“(凡德·休斯特的作品)带着更强的日常性,并赋予了画面所特有的碎片的、流动的、眼花缭乱的感受,这正好应和了1990年代上海开放、炽热,又有点冷酷的气息。”针对本次展览和作品,策展人施瀚涛表示,“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人在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惊叹或疑惑,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这个城市里的人曾经以这样的方式生活过。”

捕捉时代蓬勃气息

1990年,50岁的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第一次踏入中国来到上海。在此后的四年中,他应不同杂志的委任,用彩色反转片拍摄了大量的城市景观及社会生活场景的照片。这些作品也成为城市整体面貌、人们的生活,乃至人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之际的视觉档案。

“仅仅在24小时内,我就爱上了这座城市。”回忆当年的上海之旅,凡德·休斯特如此表示。他在北京路上偶然发现了一家名为“Gentlemen’s Club”的私人俱乐部。他与大家一起跳舞,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每次来到上海,他都会住在和平饭店,在和平饭店八楼,经常会举办爵士乐演奏。那时候,音乐会上的乐手、观众席的男士都会穿着无尾半正式晚礼服,而他也很快与爵士乐团的老克勒们成为了朋友。

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男女,霓虹夜色下漫步回家的女孩,衣着光鲜准备演出的乐手……跟随着他的摄影镜头,观众仿佛迈入了那个热情蓬勃的年代。在理发店,女顾客伸手指着墙上香港明星的照片和发型的招贴画,在她身后,顶着各色时髦发式的理发师和客人欣然地看着她挑选。“当我走在街上,透过橱窗发现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女孩子正在做发型,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表情。”凡德·休斯特回忆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时代精神深深感染着他。有一张照片,拍摄到一位年轻人看到股票交易信息上涨的时候,高高举起了拳头。在外滩,凡德·休斯特遇到了三位年轻人穿着皮衣,其中一位戴着墨镜的年轻人用英语自豪地介绍说:“你知道吗先生?这是我们自己设计剪裁的西装和皮草。”在天津路的街角边,两位男士穿着西服套装,踌躇满志的样子,就像是港台电视剧中成功的商人。

中国铅笔厂生产的眉笔、欧林巴斯的照相机、凤凰自行车的巨幅广告牌竖立在马路旁,正展现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盈。

造就时代的,除了热烈的憧憬,也有艰辛的汗水。凡德·休斯特的镜头同样捕捉到那些在街头寻找生计的人,修车的、刻章的、理发的、开排挡的,各种小生意在街头展开。也有真正的体力劳动,在高架桥下,一位工人正将砖头抛向空中,他赤裸着上半身,浑身的肌肉线条随着动作的展开而显得分明,并带着劳动者的粗粝质感。

充满温馨惆怅的回忆

在施瀚涛看来,凡德·休斯特的拍摄好像从来没有囿于某一特定的摄影类型所要求的程式,更像是无时无刻地好奇张望,并跟从内心的感受而触动快门。这也许正是街头摄影难以被定义的地方,它自由随性,不拘于语言的考究,更多是对于眼前瞬间的观看和体会。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白衣的女孩神情落寞地望向窗外,这幅场景让人联想到《繁花》里做售票员的雪芝。在画面深处,空空荡荡的车厢尽头,有一位男士同样穿着白色的衬衫,正把头转向另一侧车窗。这个充满故事感的镜头,捕捉到这座城市的冷冽气息,以及其背后的暗流涌动。

彼时,南京路还没有经历改造,车流穿越人流前行。每到夏天,路边总是坐满了乘风凉的人,在镜头里,仿若是一幅流动的街头风情画卷。市民们在街头下棋、跳舞、乘凉,孩子们在弄堂口游戏,甚至洗澡。这是一些溢出在街头的日常生活,是当时的城市生活所特有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市民向凡德·休斯特的镜头敞开了门扉。于是,我们又更加深入地看到,一位妻子穿着毛衣,斜倚在床上面对镜头自信地摆出姿势,她的丈夫略显局促地坐在床边。1990年代初,卧室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人们常常在卧室里招待客人。在画面里,我们看到墙上贴着柔和的壁纸,挂着多张结婚照,电视机、床头柜、梳妆台,一应俱全。这个房间现在看起来有些简朴,但在当时,是夫妻俩细心经营的结果。

在另一张照片里,两个女孩坐在沙发上,正在学弹琵琶。还有芭蕾舞教室里,女孩们练舞的画面。两幅画面展现了30年前的人们对于孩子艺术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观众在展厅里走走停停,不时低声交流,在这个空间里,记忆被不断唤起。

城市面貌的变化,无疑是最广泛的公共记忆。当凡德·休斯特第一次躺在和平饭店的套房里,听到黄浦江上的声声汽笛。第二天,他早早带着相机和三脚架出门。清晨六点,太阳慢慢升起,两个年轻的男子躺在外滩的防汛墙上,似乎是因为过于炎热而选择在江边纳凉并睡了一夜……外滩边散步、晨练、跳舞、休息的市民,也让他觉得分外有趣。眺望对岸,陆家嘴几乎是片平地,东方明珠刚刚破土而出,正节节攀升,杨浦大桥的桥身已具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德·休斯特先生的这些照片一下子将我们带回到了30年前那些无名的,有点陈旧的瞬间,回忆里充满着温馨和惆怅。那时候旧生活尚未褪去,新世界尚未来临,但新旧两种气氛已经开始渗透和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不同的空间里。”在导览录音中,庞洁的声音娓娓道来,“从根本上,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因为就像那首当时特别流行的歌曲所唱的,当时的人们总认为‘明天会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