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孙子说,在我看来,越人的兵力虽多,但是如果运用不得法,就算人多,又会对胜利起到什么作用呢?

所以说,胜利不能只看纸面实力,还是要靠灵活应变。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孙子在《军行篇》中还说过一句相反的话,“胜可知,而不可为”,对不对?

而这里为什么又说“胜可为”呢?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咱们读书啊,要把文字放在上下文里面读,切不可断章取义,我们放回原文中来对比着理解一下孙子的意思。

《军行篇》中,孙子之所以说“不可为”,是对比“先为不可胜”而言。

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意思就是说,我们管不了敌人,但是可以管好自己,也就是孟子的那句“凡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对不对?

在这个对比关系中,“胜”当然是不可为的,只有“不可胜”才是可为的。

而在这一篇中,“可为”对比的是“兵虽多”,所谓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历史上因为指挥失当导致被对手以少胜多的例子还少吗?

所以不要太把纸面实力当回事,如果纸面实力管用,那还打仗干嘛?

直接拉出数据比一下不就好了?

所以,就算实力再强,也不可有轻慢之心,毕竟这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既然说“胜可为”,那么要如何为呢?

总结成四个字,就叫避实击虚。

敌人虽然兵力强大,但我们可以通过运作,让其对我无从下手。

好比下象棋,即便你的子力比我多,但因为我占先,所以我总是可以快你一步去攻其必救。

如此一来你就只能疲于应付,子力再多也派不上用场,没办法与我攻杀,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这也就是为什么棋谚说“宁丢一子,不丢一先”,而弃子攻杀也经常会出现神来之笔。

那么如何运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