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系浪浪。
今天发了一条朋友圈,讲了一下人口形势和社保的问题。
讲的内容很长,要点过多,所以不能全部放出来了…
然后有好几个朋友来问我,想给自己配置养老金,有没有什么方法论?
其实吧,我之前也写过不少配置养老金的公式,比如说以养老金替代率70%为目标,然后假设社保金替代率是40%。
那么剩下的30%,用商业养老金来解决就行了。
举个例子,退休前月薪1万,目标是退休后月领7000元养老金。
假设社保能领4000元,再通过商业养老金实现月领3000元,就能达到安度晚年的国际标准。
但是写公式嘛,谁不会呢,我之前还写过另外一个公式,现在也忘了。
关键那篇文章还删掉了,就是里面有些内容,嗯,你懂的。
反正我写东西,就是那几天想明白了写出来,过了几天就忘了自己写过什么。
所以写出来才很重要,我的内容逻辑闭环了。
正如前面所说,为什么我觉得公式要有,但是不重要。
因为我对方法论有另一套理解,方法论存在的意义,主要是说服你做下去。
比如我打羽毛球很垃圾,以前在球场上,经常被人虐。
按理来说,我的游戏体验这么差,早该放弃了,我是怎么说服自己做下去的呢?
就是方法论,我看了一些羽毛球的进阶教程,然后还熟读了一万个小时定律。
所以我每次被虐都不是白费,因为我离林丹只有1万个小时。
当然故事的最后不重要了,反正这辈子是没机会一雪前耻了。
不过这一经历教给我很多东西,比如方法论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作用,还是给了你一套新的量化标准,说服你把这件事给做下去。
有时候你觉得有用的方法论,只是因为它的颗粒度足够细,给到你的正反馈足够强烈,所以你很容易形成正循环,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而只要坚持下去,并遵循一些通用的原则,基本上都能成事。
2
然后把这个事情,套用到养老金配置上,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说公式不重要了。
因为配置养老金的核心奥义,是你倒是配置啊。
那么配置养老金的第二原则,就是在尽量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把养老钱给攒下来。
首先要尽量不影响生活,当下的决策是为了未来的具象化,而不是为了未来的具象化,给现在添堵。
有的朋友比较激进,一上来就说我要把收入怎么样配置,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通常都会被我劝退,啧啧啧,这就不合理嘛。
过度备份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咱们做的是兜底,不是把下限给干成人生上限。
其次,配置养老金是一个把当下的消费冗余,给置换成未来消费刚需的过程。
怎么理解呢?消费冗余,就是多余的欲望,未来的消费刚需,即是养老金。
比如我之前有一份养老金,是我临时起意配的,当时的动机是啥呢。
是我突然发现账户里有一笔存款,可以用来买帕拉梅拉,而且不影响生活。
现在的算法系统你也是知道的,只要一刷到,全平台的媒体都会给我推帕拉梅拉。
直到我觉得不行了,这样下去实在忍不住了,我就买了一份养老金。
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欲望是愚蠢的,而我做出的决策是明智的。
所以有时候别人问我,我是怎么配置养老金的,我都很惭愧。
我没有遵循一定的公式,我就是把自己多余的欲望,给换成养老金了。
其实我们当下的很多欲望,在老年的自己看来,都是愚蠢的。
因为年老的我,只会在意他能不能在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候,手里多捏着一分安全感。
而大部分时候,这个安全感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是养老金带来的。
最后说一个定律,熵增定律,其实也适用在财务规划上。
熵增是一个热力学概念,指的是事物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而人类所做的一切努力,本质都是为了对抗熵增。
所以薛定谔才会说,生命以负熵为生。
你肯定有过这个时刻,工资刚发不久,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账户上没钱了。
你非常不可置信,感觉自己也没怎么花钱啊,怎么就没钱花了呢。
这就是熵增在起作用,我们自以为的有序,总会走向混沌无序。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本来提前规划,可以把养老钱给攒出来的。
但是没提前规划,以大多数人的收入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都是不太乐观的。
我为什么一直强调,时间很重要呢,一方面是时间加复利才是最大的养老杠杆。
拿来算,30岁攒跟35岁攒,同样的投入金额,35岁攒的领取金就少了大约16%。
,那么领取金至少还要再少个15%。
另一方面是攒养老金本身是为了对抗熵增,如果你不攒,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你的钱肯定会稀里糊涂地花了出去。
然后等到临近退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无积蓄。
没必要啊,老年的自己也是自己,别人不疼自己疼好吗。
老规则,我的个人微信,能看到这儿,基本说明我们算是同一类人,值得活在同一个朋友圈里。
【1V1保障方案定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