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啊,我怎么感觉你儿子长的这么像林伯渠呢?反倒是秉苏(林伯渠之子),跟你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你们两家,不是抱错孩子了吧?”。

1953年1月,被任命为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拖家带口从武汉来到北京,得知消息后,朱德、康克清、邓颖超等老战友,纷纷登门拜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邓子恢之子邓苏生关系要好的林秉苏,也受邀来到邓子恢家陪伴长辈们,众人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看着年纪相仿的孩子,朱德眉头皱了起来,因为他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儿,林伯渠的儿子林秉苏,更像邓子恢,而邓子恢的儿子邓苏生,眉目间却有林伯渠的影子。

朱德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跟邓子恢是多年的老友,也不避讳,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心中的疑惑,问邓子恢,是不是两家抱错孩子了。

问完邓子恢,朱德又转过头看向林秉苏,笑着问问林秉苏:“秉苏啊,你自己说,你到底是谁家的崽?”。

此言一出,哄堂大笑,康克清与邓颖超也接话了,她们两位,跟林伯渠的妻子范乐春很熟悉,也笑着说:“准是在会昌的时候被掉包了,林秉苏确实像邓子恢,而邓苏生长得跟范乐春越来越像了!”。

见几位老友拿孩子们调侃,邓子恢并没有生气,而是哈哈笑道:“没错,没错,都一样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邓子恢没料到的是,几位心怀疑惑的老友,在回去后,竟然会把情况反映给中央办公厅,中央办公厅的同志,也十分重视此事,特意派人跑去江西会昌调查情况。

很快,他们便在会昌找到了两个孩子的养母,养母明明白白的说,两家的孩子确实是“抱错了”,林秉苏才是邓子恢的儿子,而邓苏生,则是林伯渠的儿子

这个结论,让邓子恢有些尴尬,见隐瞒不过,只能将实情告诉两个孩子。

外人都能看出来的事情,邓子恢会看不出来?其实,从见第一面的时候,他就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儿子了,之所以会“抱错”,邓子恢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

故事,还要从1934年10月说起。

当时的邓子恢,是中央江西分局委员,而林伯渠,是中央苏区的总供给部部长,二人都是早早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虽然年纪相差10岁,但关系却十分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年10月,他们二人先后喜得贵子,林伯渠的儿子,比邓子恢的儿子,只大个10来天,可惜的是,两个孩子出生的不是时候,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决定长征!

长征路漫漫,对于红军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成年人尚且生死未卜,何况是尚在襁褓的婴儿?为了不拖累队伍,上面下了命令,孩子一律留在根据地,因此,许多革命夫妻,开始急匆匆给孩子寻找收养人家。

当时的邓子恢,接到的命令是回闽西开展游击战,当得知林伯渠夫妇,为了孩子的归宿发愁时,便主动找到了他:“你们要长征了,寄养孩子的事情我来办,我留在苏区,有责任,有义务为踏上征途的同志们排忧解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子恢的举动,让林伯渠夫妇感激至极,当时,他们已经找到了孩子的寄养处,那就是江西省会昌县,林伯渠妻子范乐春的堂嫂家,二人一合计,决定将两家的孩子,都送到堂嫂家,让堂嫂帮着抚养。

因为时间紧迫,林伯渠夫妇,将儿子交给了邓子恢,几天之后的一个夜晚,在交通员的带领下,邓子恢、黄秀香夫妇来到了堂嫂家。

看着两个粉嫩的孩子,黄秀香是泪流满面,当时,她跟邓子恢的儿子,出生才仅仅3天!

怀着满心的不舍,黄秀香解开衣襟,最后一次给两个孩子喂奶,然后哭着对堂嫂说:“两个都是红军的娃,一个姓林,一个姓邓,拜托堂嫂找个人家养大吧,以后……你就是孩子的娘!”。

一旁的邓子恢,也是心如刀绞,他对堂嫂说:“谢谢您收养孩子,我代表红军感谢您,革命和红军,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

革命,是残酷的,流血牺牲是常态,无论是对留守根据地的同志,还是长征的同志,都是如此。

红军走后没多久,国民党反动派20万大军,便气势汹汹杀来,对根据地展开血腥屠杀,当时留守的红军,才1.6万,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哪里是他们的对手?无奈,中央红军,只能向长汀方向突围。

因为任务在身,半道上,邓子恢跟妻子黄秀香分开了,令邓子恢没想到的是,这次分别便是永别。

在惨烈的会昌突围中,黄秀香不幸被子弹打断了腿,战士们见状,找来一个箩筐,抬着他继续冲锋,可惜,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实在太多了。

在突围的过程中,抬着她的战士不幸中弹牺牲,没法走路的黄秀香,也被敌人俘虏,带进了会昌城里。

因为是邓子恢的妻子,被俘后,她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却始终坚贞不屈,最终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场“反围剿”的艰苦战役中,牺牲的同志很多很多,留守红军的数量,一下子就从1.6万,锐减到了五六千人,在陈毅、项英的组织下,中央红军分散各地,从正规作战,渐渐转变为游击战。

黄秀香的牺牲,让邓子恢痛彻心扉,可当时的他是闽西根据地的民运部长兼财政部长,重担在身,根本由不得他过多悲伤,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来。

而林伯渠的妻子范乐春,结局也不好。

范乐春是福建永定县人,1927年就参加革命,因为能力突出,曾是中央苏区著名的妇女领袖,在革命早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范乐春把孩子送了出去,但由于种种原因,红军长征的时候,她却被留在中央苏区工作,先后担任妇女部、永定县委书记等职,在苏区跟留下来的同志们,一起度过了艰苦卓绝的3年。

抗日战争打响后,范乐春出任闽西南潮妇女部长、新四军二支队永定留守处负责人等职,为闽西的抗日,继续劳心劳力。

可惜,3年的游击,对她的身体损害太大,再加上没日没夜的操劳,范乐春于1941年病逝,离世时,年仅3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不是?

1936年春,在组织的关心下,40岁的邓子恢,与23岁的陈兰喜结连理,而林伯渠,由于身体原因,则在1937年,范乐春尚未离世之时,便娶妻李俊。

李俊比林伯渠,小好多岁,1940年,李俊为他生育1子林用三,由于种种原因,二人并未能长久,1941年,二人感情破裂。

当时的林伯渠,已经年近60,身边需要人照顾,他曾给留在老家临澧的发妻武崇贤写信,希望她能来延安,但当时的武崇贤,也已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好,婉拒了林伯渠。

1946年,林伯渠又续娶了小自己33岁的朱明,朱明虽然年纪小,但责任感极强,她把林伯渠照顾的极好,也是陪伴他终身的人,直到1960年,林伯渠病逝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时间来到1949年9月,江西解放的消息传到了武汉,时任中共中央第二书记的邓子恢开心不已,他立马联系江西的同志,让帮忙寻找孩子。

根据邓子恢提供的线索,同志们很快便找到了范乐春的堂嫂家,只是,在堂嫂家,他们只见到了一个孩子——林秉苏(当时叫范宜德)。

原来,在红军撤离会昌后,堂嫂的日子,过得艰难至极,实在养活不了两个孩子了,他只能把邓苏生(当时叫赖亚平)送给别人家抚养。

为什么送的是邓苏生,而不是林秉苏呢?原因很简单,邓苏生是她的堂妹范乐春的孩子,那时候的百姓,是真心拥护红军,堂嫂宁肯自家娃多受些委屈,也不愿意红军的孩子遭罪!

不仅如此,堂哥堂嫂还把林秉苏送进了学堂读书,以期他将来能有出息,可惜的是,在林秉苏11岁那年,堂哥病逝,堂嫂实在拿不出学费,这才无奈让他辍学,把他送进一家伞厂,让他学手艺。

因为堂嫂照顾的太好,林秉苏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身世,他对堂嫂,也是孝顺至极,逢年过节厂里发了“福利”,他总会带回家,孝敬自己的母亲。

当得知自己身世后,林秉苏是泪如雨下,他跪下给这位养母磕头,并郑重承诺,将来一定会回来看她,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邓苏生的命运,就坎坷的多了,被堂嫂送人后,他的养父当了红军,养母被当地的反动派3次转卖,他小小年纪便失了依靠,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是吃百家饭长大。

更不幸的是,邓苏生幼年还得了小儿麻痹,落下了残疾,脚有点跛

1950年春,两个孩子被送到了武汉邓子恢家中,看着两个瘦瘦小小的孩子,邓子恢是心疼不已,他哽咽着问他们:“你们谁姓邓,谁姓林?”。

也不知是搞混了还是怎么的,陪同前来的会昌老乡指着跛脚的邓苏生说他姓邓,指着林秉苏说他姓林。

当时,邓子恢的妻子陈兰也在场,她看面相,觉得有些不对劲儿,私下里建议邓子恢给两个孩子验验血再说,但却被邓子恢拒绝了,因为他也感觉可能搞错了,但他并没有打算纠正。

原因很简单,邓子恢有3任妻子,一共给他生育了9个子女,他并不缺孩子,而林伯渠就不一样了,他虽然有5段婚姻,但孩子却只有5个,除了这个找回的儿子,他只有1个儿子林用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当时林伯渠年纪大了,邓子恢也不愿意他再为儿子的残疾伤心,于是将错就错,把健康的林秉苏送到了北京的林伯渠那里,跛脚的邓苏生留在了自己身边,跟着他在武汉生活

本来,这个事情只要不说,谁也不会可以关注,谁料,朱老总的洞察力不是一般的敏锐,一下就发现了不对劲儿,这才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在得知“抱错”孩子后,无论是林伯渠还是邓子恢,都表现的很淡然,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你的我的这个说法,只要是革命的后代,他们就有责任抚养。

也是因此,两个孩子都有了4个父母疼爱,他们生活的更幸福了,林邓两家,也因这层关系,更加亲近。

1960年,林伯渠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参加完老友葬礼的邓子恢,心情很沉重,他把两个孩子叫到了身边,问他们有没有改名的意愿,但两个孩子都表示暂时没想法。

上世纪60年代,由于邓子恢提倡生产责任制,他的处境变得艰难,本想改名的邓苏生,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跟邓子恢感情深厚,他要支持自己的父亲,要跟他一起共渡难关。

1972年,邓子恢也走完人生路,享年7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病逝后,邓苏生将名字改为了林苏生,而林秉苏,也更名为邓瑞生,他们这才算是“认祖归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