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投行“人人皆精英”的光环正在褪去,“炫富”、“混乱”的话题也多次引起关注,这个行业对各大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们还会有吸引力吗?
作者:郑佳妮
编辑:王伟凯
文章来源:棱镜(lengjing_qqfinance)
第一次来投行实习,方琪显得有些局促。
西装、高跟鞋、摩天大楼的钢铁森林——这个行业曾很大程度满足了人们对精英的幻想。方琪也抱着成为精英的想法,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实习便是第一步。为了能够获得投行的实习经历,她早早地就开始做了准备,先在某知名公司的财务岗位上实习了半年,临近大四又开始尝试投递。
“没有实习经验,就难以获得投行实习的机会。”方琪无奈地说道。
不过,当她真正进入投行实习后,却发现与想象中的光鲜亮丽不同。第一天上班,方琪穿了一件略显成熟的衬衣,却被通知到项目场地报道,团队成员集中在简陋的会议室工作。
四位正式员工,四位实习生,除了穿着正式外,她感觉,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会议室里,文件堆积如山,空气中也弥漫着复印机的墨粉味。方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试图融入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低廉的起步薪资、高压的工作环境,逐渐打破了她对投行“精英化”的幻想。
如今,投行“人人皆精英”的光环正在褪去,“炫富”、“混乱”的话题也多次引起关注,这个行业对各大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们还会有吸引力吗?
近日,《棱镜》作者对话了多位在投行实习的学生,试图揭秘这个在外界看来异常光鲜的行业。“小黑工”、“内卷”、“月薪3千”、“回归体制”,成为了这些人口中的高频词。
01
实习生的三六九等
“如果本硕不是清北复交,第一份实习不可能来‘三中一华’。”作为头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的硕士,王明在今年暑假开启了自己的第六份实习。
所谓“三中一华”,指的是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华泰证券,它们是中国投行的天花板。
为了能够进入这个行业,从大二暑假开始,王明就几乎没有中断过实习,研究所、银行、基金等金融岗位,都曾被他涉猎过。
开始读研究生后,王明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在金融实习群的一则投行招聘信息上投递简历。经过一轮笔试和两轮面试后,他获得了“三中一华”的实习经历,这也将是他简历上最具份量的一笔。
为什么想进投行实习?王明的动机很简单,在许多金融学生的心里,大家对投行有层“精英滤镜”——年入百万,空中飞人,和企业高管谈笑风生。
回忆起学长学姐们对投行的描述,以及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推文,王明一度将进入投行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
不过,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很长,门槛也很高。一家投行在实习生招聘启事上明确要求,候选人必须是“本硕均为双一流或QS排名前100高校”以及“理工科复合背景”,保证“周均40小时工作时间”,能稳定“实习3个月以上”,接受加班,吃苦耐劳。
投行实习还有一条不成文的“等级划分”。
没有经验的实习生进入投行只能先从“小黑工”做起。所谓“小黑工”,就是没有工资,不走正规招聘流程的实习生。由于大多数“小黑工”都是由公司员工直接招聘,它的门槛相对较低,许多大一大二想进投行的学生都能尝试。
“即便候选人很优秀,第一份实习大概率还是‘小黑工’。”王明表示,在家里没有背景的情况下,身边的同学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打怪升级。
当积累一定的“小黑工”经验后,“白纸”实习生蜕变为有经验实习生,这才能开启他们的“日常实习”之旅。王明表示,要想成为“日常实习生”,研究生学历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候实习生们就可以跟着团队进入项目地工作,接触到核心业务。”
相对于“不太正式”的“小黑工”,“日常实习生”需要通过正式渠道的面试,并且能拿到最多3000元的月薪。
位于投行实习金字塔的顶端,则是“暑期实习生”。“他的咖位最高,可以顶半个正式员工。”王明回忆,同组里的“暑期实习生”清一色就读于国内顶尖院校,在“三中一华”都有过实习经历,并且得在有转正机会的投行公司实习半年以上。
不过,成为了金字塔顶端的实习生,也并不意味着能真正进入投行。“每个环节都能筛选掉一半的人。”王明略显无奈,即使成为“万里挑一”的暑期实习生,也会面临部门突然没有转正岗位的风险。
02
小黑工和“带资进组”的VIP
为了能申请到香港学校的研究生,林可在大三暑期从西安来到了深圳,开启了她的第一份投行实习。虽然本科就读于985院校,林可还是选择来“三中一华”当一名“小黑工”。
“因为是第一份实习,还是希望能去头部公司,为简历加分。”林可说。
从实习群投递简历到收到面试邀请,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天。林可为了这次面试,整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只希望面试的时候能表现得好些。但第二天的面试流程,也快得有些超乎意料。
“面试官就是我未来的导师,我们聊了十几分钟的基本信息和理论知识,就让我下周来报道了。”林可依稀记得,面试时的一句“没有薪资”,变相说明了这份工作是当一名“小黑工”。
来到深圳后,为了能离公司近一点,林可在福田区租了一间月租3000元的小公寓。公司不提供食堂,她需要在附近的商场解决每日三餐,再加上日常的交通费用,林可每月的生活开销大约在6000至7000元之间。
到公司报道后,林可在导师的带领下签了一份“保密合同”,便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小黑工”实习。
“一般投行的实习工作需要一整个组去项目上待一段时间,但是‘小黑工’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办公地做一些资料整理的工作。”虽然没办法落地到项目组,但林可还是在这份实习中收获到很多。
最忙的一个月里,林可每天晚上11点才从公司离开,第二天早上9点之前又回来上班。即使是休息的时候,如果项目有了反馈,她也要及时回复。“至少让我明白了投行实习是一件性价比不高的事情。”
内卷严重,倒贴上班,工作强度大,让林可开始反思这份实习的意义。
组里的四位实习生,有一位是“带资进组”的,即投行VIP客户的孩子。林可回忆,当时其他组的同事突然领了个实习生进来,给大家介绍这是某VIP客户的儿子。“吃饭的时候,导师悄悄跟我们说,对他客气一点。”
“这很常见,甚至是每个投行都会有的现象。”在金融行业有过多段实习经历的王明,已经对VIP实习生习以为常。
不过,这些VIP实习生也并不是都像社交媒体上描述的那样,成日无所事事。林可觉得,带资源的实习生不少是比较低调的,做的事情跟其他实习生没什么区别。不过,也有小部分VIP实习生会比较张扬,比如背名牌包上班。
王明则发现,现在的很多VIP实习生在学历以及能力上能够达到投行的招聘门槛,并且,不少是以往上市公司的项目介绍进组的,比如,项目组把A公司成功辅导上市了,A公司的高管就会把自己的小孩介绍进来,安排在B公司的项目组实习。
在英国一所大学读金融专业的黄毅,就是以这种方式进入到投行实习的。
暑期回国后,黄毅没有投递简历,而是通过内部推荐获得了实习机会。他回忆,身边人在投行工作基本上都是“带资进组”,“如果有认识的资源,合作起来会更加顺利。”
03
2万元可以保证实习
作为一个曾经被封为“人均百万年薪”的“造富行业”,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很多学子的青睐,甚至有人愿意为实习机会支付费用,这也催生了一批中介机构。
这类中介机构通常以“内推”、“面试辅导”、“简历润色”等名义,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求职者。
《棱镜》作者以金融学生身份咨询了这家中介机构。在未详细了解求职者背景的情况下,中介推荐了华泰证券和中信证券的投行实习机会,并表示,只要支付2万左右的费用,就能到“三中一华”实习。
“我们提供保录取服务,先交5000元定金,再交15000元尾款。如果未被录取,我们将全额退款。”这位中介表示。
当被问及如何确保录取时,中介表示,只要具备研究生学历,就可以安排投行实习。面试流程相对简单,通常只有一轮HR面试。但这位中介也表示,最近“小黑工”抓得严,他们只能通过正规人事渠道推荐,实习结束后提供盖章的实习证明、推荐信。
付费实习在金融专业学生中已非秘密,但愿意支付这笔费用的并不算多。
“这实际上是一个灰色地带,利用了求职者的焦虑来获利。”王明向作者分析,大多数金融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习群和官方网站投递简历。
虽然投行员工一直顶着高薪的光环,但对于实习生们来说,他们则过着相对拮据的生活。林可向作者表示,即便是“三中一华”,实习生的月薪最多也只有3000元。
而她自己曾在北京的一家投行实习,日薪只有60元,根本无法支付日常生活费用。
如今,金融行业的降薪,正影响着学生们的选择。
“在金融行业的黄金时期,‘三中一华’应届毕业生的月薪可以达到3万元。”林可回忆说,“但现在,这些头部机构应届生的月薪普遍降至1.8万元左右。至于大多数普通机构,月薪甚至低至8千元。”
2024年高考录取情况中,“两财一贸”(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录取位次在近五年内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两年下降幅度较为显著。
以广东省为例,上海财经大学在广东的录取情况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录取的考生最低排名不超过3000名,但在2022年下降至5295名,2023年进一步降至7755名,而2024年已经降至13602名。同样,中央财经大学在广东的录取最低排名也从5年前的6000名左右,降至2023年的11370名,2024年进一步降至13853名。
2023年3月,猎聘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金融行业在招聘市场上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特别是在2022年2月,金融行业的人才紧缺指数(TSI)一度达到了0.55。这一指数表明,当时金融行业的人才供给量接近需求量的两倍。
临近毕业的方琪不再对投行抱有幻想,她身边的金融专业朋友们也在纷纷转换赛道。
银行、企业财务、会计、互联网大厂,都成为了他们的职业选择。方琪向作者感叹:“在一些大公司担任会计职位的应届生,年薪能达到20多万元,相较于金融行业来说,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薪酬。”
在香港读完金融研究生回来后,林可同样发现工作更难找了。她曾认为,凭借本科期间积累的实习经验能够顺利进入金融行业,但现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便成功入职,性价比也不再具有吸引力。
林可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份实习在北京某证券机构,每天加班熬夜成为常态。她的导师原本承诺,只要实习满三个月就有机会转正,但由于公司没有空缺,她只能继续实习,等待年底可能出现的机会,“也许到了年底,就会有一个位置空出来。”
然而,这种不确定的等待并不是林可所期望的。
在经历一番思索后,林可决定离开北京,告别金融行业。她不希望自己被困在“未知的束缚”里。回家乡进体制,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应采访者要求,方琪、王明、林可、黄毅均为化名)(本文作者郑佳妮,来源于棱镜,AI大佬已获得作者授权、经AI大佬编辑发布,文中观点为作者观点、不代表AI大佬观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