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具‘误’”由独立策展人冯博一策划,呈现了来自中、日、韩、美、加拿大五国19名艺术家,44件/组艺术作品,内容涵盖行为、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绘画等多元领域。本次展览提炼并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面具”的多元意义和影响。

在展览进行期间,威狮团队邀请本次参展艺术家之一洪浩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谈。以下是专访内容的整理记录。

采访/整理 |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Q)

受访者 | 洪浩(A)

Q:手工制版、扫描,还有印刷是您当前的一个主要创作方法。那在现在的技术洪流之下是否会有计划结合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来创作呢?

A : 我之前很多作品的创作方式是丝网印刷,因为我在美院学习的是版画专业。我利用这种印刷技术创作了早期的作品《藏经》系列, 作品 的面貌是一本古老的书,但里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当代资讯。因为这些印的方式与书的形态是一致的,它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更加适宜的关系。

2001年,我开始使用扫描实物的方法进行工作,扫描的内容是我的日常消费物。每次消费前我先把这些物品和相关票证进行扫描,然后保存在电脑里,在当年的年末整理出来再做成作品。我觉得这种工作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视觉记账,它让我通过每天的这种记录去观察我们是如何生存的。扫描实物的特点在于能够清楚展现物品原有的尺寸和细节,具有更强的客观性。这种手段与传统的摄影有所不同,它更加平面化,没有虚实的景深,而且需要人与物发生没有距离的接触。

九十年代末用电脑和扫描仪制作的照片也是一种数字化作品,在那个时代算是比较新的方式了。但我现在没有发现太多和我自己做作品能够相关的新技术,人工智能或者是互联网的方式本身和我目前的工作没有太多的联系。艺术创作的目的并非为了追求实现新技术,而是要看到这种技术是否配得上自己所关注东西。

Q:您能否更详细地谈谈,在您的创作中最关注的是什么?

A: 我所关注的是 不断 完善自 身 对艺术的认知和呈现的体系,以及对当下问题的回应形式。

Q:可以简单说一下您对“面具‘误’”展览的感受吗?或者说您怎样评价这次展览呢?

A: 这次展览虽然规模不大,但它让我 感受 到了 90 年代当代艺术展的 一些 特征 —— 朴素而有力。我想这个展览探讨的是我们当下普遍存在的某种心理现象,比如通过对自身的隐藏 , 以一种自己不在场的他者面目 来 面对现实。展览将这种心理状态提升到了一种问题的角度,让我们去思考和探讨它背后的原因,我认为这是有价值的。

Q:在本次的展览当中,您的作品被呈现在“替身 · 隐匿”这一幕。您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在隐匿什么,或者说这种隐匿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呢?

A: 就像刚才说的,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这次展览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展现了对面具不同方面的 探讨 。像我参加的这个单元, 是 体现面具具有的替代和隐匿的功能。在现实里我觉得有些人选择隐匿自己,可能出于安全感的考虑,因为在面具背后,人们 才 会更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虽然面具给人一种虚假的印象,但实际上它可能是一种真实表达的途径。这里面具体现的是一种保护的作用。

Q:您可否为观众解读一下作品《物镜之十七》。

A: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物镜》系列中的一件,我 把 宋代的瓷片作为创作材料。首先这些材料的来源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它们都是通过拍卖 平台 获得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因为作品本身也与交易有关。线上交易让我不必要亲自去景德镇或全国去跑,随时就能看到全国的供货,挑选最合适东西,是方便省事儿的途径。这种环节的现实感特别强,因为它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消费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镜之十七The realm of matters No.17》,2022

150 * 110 cm

瓷片,烤釉

这些瓷片在古代其实就是废品,可能是烧窑烧坏后砸碎埋了,或者是作为当时的生活垃圾掩埋了。而现在是因为需求,这些近1000年前无用的废物变成有交易价值的有用之物,有些还非常贵,尤其是那些官窑片。所以我觉得这里呈现着一种如何看待价值的问题。当然作品表达的不仅于此,我在作品中利用瓷片的碎作用,去隐秘或消解语言的表达。我使用釉料在瓷片上书写,然后再次烧制。这个过程其实贯穿着传统与当代的时间维度,而这些物品自身的经历,也是从物质上的用到精神上的观进行了一种深刻的转换。

Q:您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日常物品,这是否体现了您试图消解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对立?

A: 最早 我 是通过扫描仪扫描日常用品,将它们转化为摄影,后来,我直接在画布上使用它们的外轮廓 。 这其实是非常具象的,但当画面当只剩下轮廓时, 它们 的形象就变得抽象了。这样,作品虽然来源于现实,与物品实际大小一致,观众 感觉 到的却是抽象的 图像 。这种方式我觉得就是对抽象与具象之间对立的解除。

Q:您能再谈谈其他两幅作品《眼里看到的》和《人类之子》吗?

A: 《眼里看到的》这幅作品是用笔触对语言文本 进行 一种遮蔽与否定,但这种遮蔽并不彻底而留有余地,通过残留的痕迹,被遮蔽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和语言的习惯去猜测和解读。这就好比戴着口罩的人,我们可能通过身材、衣着来猜测他们的身份 。 我想这种遮蔽引发的是一种重新认识事物的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里看到的What you see in your eyes》,2023

120 * 180 cm

油画,塑性材料

至于《人类之子》,实际上它是来源于雷尼 · 马格利特的 同名 画作,我将他的这幅画按照原尺寸打印在相纸上, 然后 裱在画布上。由于打印的墨水不防水,我可以通过冲洗来去除 表面 的图像, 并 揭 掉涂层 模 。 这样,只有 相纸 的边缘部分还残留着一些渗入纸里的颜色 , 它一方面保留了原作的信息,如尺寸和部分颜色,但同时原画面貌和作者信息又被隐藏起来。这个过程就使马格利特的原作转换成了 我自己的 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之子》,雷尼·马格利特,1964

89*116 cm

布面油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an》,洪浩,2023

150 * 110 cm

图片,画布

Q:最后一个问题,您似乎在作品中试图通过艺术保持思维的独立,并寻求不变的共性。那您认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当中,艺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力量,独立于这个世界之中吗?

A: 艺术是我们物质需求之外的一种精神追求 , 艺术能为人们看待世界和感知世界提供多种角度和渠道。所以我觉得只要人类需要精神生活,艺术就会一直存在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 浩

Hong Hao

1965年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早期作品以版画《藏经》系列而广受关注,后以其风格独特的扫描形式影像《我的东西》系列等获得世界广泛认同。他的创作素材通常有地图、书籍、票据、旧物、生活用品等常见物,以手工制版、扫描及印刷为主要方法,使我们重新认识事物和当代生活。

下一期

宋冬专稿·如果你需要我为艺术服务,请call我电话。

编辑 | 蔡欣怡

排版 | 蔡欣怡

校对 | 池越悦、陈旭峰

图片 | 艺术家惠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