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咱们的语文课本上一直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留有一席之地。先辈们的那些作品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就是放在今天也很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部反应当时社会风气、具有讽刺意味的文学巨作。而范进的故事之所以让那么多人记住,是因为其“中举”之后的曲折经历。

我们知道,每一个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矛盾出现之处,而当范进得知自己寒窗苦读几十年终于中举,喜极生悲变疯癫,被老丈人一巴掌打清醒过来之后,又经历了母亲过世,一系列矛盾就出现了,这就使得读者想不看下去都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会认为作者把范进的反应写得过于夸张了:一个人中了一百万也不至于把自己闹疯掉。那位老母亲更夸张,直接一命呜呼了。这一个故事的结局真的有必要那么夸张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一点也不夸张,所以故事的走线都是在当时非常合理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个读书人花费了大半生的时间读书,一直没有得到功名,这是要背负很大的一个心理包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况且彼时人心险恶,只知道趋炎附势,攀附有权贵富贾的,而对于范进这样的穷书生,则是非常不被待见的。中国的长辈常常对晚辈说的“要给家人和自己争气”,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贴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范进中举后的举动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他年迈老母亲的遭遇,更能为故事添加一笔浓浓的悲剧意味。这样的悲剧效果就是让读者能够更清楚的意识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就是:一个单纯只想实现人生追求的人在残酷的现实社会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被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作为一部本质虽然很悲凉,表现形式却很轻快的作品,《范进中举》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一直落魄下去,这个人实际上到后来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范进在料理完母亲的后世之后,就去上任当官去了,而且一直追求上进,不断学习,到最后还考上了一个进士。看来,无论是多大的变故,生活总是继续下去的。范进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对他的遭遇,你们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