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之于他,几乎是人生的“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旧的砖房、昏暗的灯光,在泥土纵横的角落,有一个穿红色长袜、戴圆框眼镜的男孩点起一盏烛火,照亮泥土间艰难穿梭的蚯蚓。随着厚重的男声歌唱,男孩将自己埋进了稻草堆里……

这些镜头出自短片作品《无孔不入》。该片改编自短篇小说《蚯蚓》,并在2023年获得《收获》“无界漫游计划”演绎小说奖。那个穿着红色长袜、戴着圆框眼镜的男孩,正是《蚯蚓》的原作者,出生于2001年的俞生辉。《蚯蚓》发表于《微型小说选刊》,并入选花城出版社《2022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无孔不入》俞生辉剧照。俞生辉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孔不入》俞生辉剧照。俞生辉 供图

22岁的俞生辉是金山人,他是金山区作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也是上海市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今年夏天,从吉林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的他,选择留在长春,跟随恩师一起尝试组建中国第一支导演团队。出人意料的是,这位“00后”小作家,目前已经用自己的积蓄在长春置办了两套房子。

与写作结缘

2017年,15岁的俞生辉得知朋友正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上课,心生好奇的他通过邮箱投递了一篇自己的小说作品,不久后也成功获得了去市作协上课的机会。

当时,俞生辉并不知道给他讲课的老师是知名作家走走,“我不知道她是《收获》杂志的资深编辑,甚至不知道《收获》是什么,我只知道台上的这个老师批评了我的作品。”第一堂课,走走讲评了所有入选的作品,而俞生辉只得到了她沉默的三秒,与一句“我没想到这个班级里还有这么差的作品。”

俞生辉描述了当时的感想,“我才15岁,青春期嘛,很要面子,当时就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老师并未因他年纪小而中止对他作品的批评,而是指出了许多问题。但也正是走走的犀利与严苛,激发了俞生辉不服输的决心。他在心中坚定地立下了“誓言”,总有一天,要写出一部让老师刮目相看的作品。

凭着这个信念,俞生辉误打误撞地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他坚持不懈地写,老师也“不厌其烦”地犀利批评他的作品。“我当时觉得我这么小,为什么不肯夸我哪怕一句。但是后来我还是很感激老师的严苛的。”

由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俞生辉始终走得比同龄人“快”。“老师对我的要求是比照成名作家的,所以我能跟上这些专业作家的节奏。”

保持旺盛的创作欲、保持作品的生命力,俞生辉秉持这样的信念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作品。在许多人对未来尚且懵懂的年纪,他已在写作路上摸爬滚打了六七年。

从文字到影像

2020年夏天,刚刚高考结束的俞生辉加入了金山区作家协会。去年,还未大学毕业的他又进入了上海市作协,同年夏天的金山区作协换届会议上,年仅21岁的他成功当选了新一届的理事。

俞生辉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但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考进吉林艺术学院不久,他就结识了一位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导演老师,与这位导演一起在吉林创立了文化公司,以“建立中国第一支导演团队”为目的,一步步组建、扩大队伍。据俞生辉介绍,团队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毕业于神奈川大学人类学、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专业的同学,同时也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会专业的“转行”人士。“我们团队每个人独立出去都可以当导演,但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为了这个团队去担任不同的角色。”

《无孔不入》就是由这个创作团队打磨出来的作品。俞生辉表示,这部作品按照角色分为“哥哥篇”和“弟弟篇”,是一种创新性实验,目前只完成了一半。

俞生辉团队拍摄现场。俞生辉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俞生辉团队拍摄现场。俞生辉 供图

整个团队对于创作的最大要求是“质量”。俞生辉说:“我们每年会出两到三部短片作品,未来的目标是能在国际三大电影节角逐一下奖项,但现在团队还处于打磨阶段,所以我们不着急,慢慢把好东西‘磨’出来。”

“存在感”

俞生辉介绍,整个团队之所以坚持去做“精品”,不在意商业化、功利化的成本回收与盈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另一条赛道上经营得如火如荼。比如,俞生辉在吉林艺术学院里开了便利店,在男生宿舍楼下开了餐厅,这些营收维持着团队的正常运转。

“我们一部短片的投资可能在10万、20万元左右,只要去参加电影节,获3到4个奖,整体的成本就回来了。”俞生辉说,他对团队的片子质量非常有信心,只要去参赛,拿奖的可能性非常高。

另外,俞生辉告诉记者,上海有一些针对文化人才的扶持政策,“像我高三那年就入选了金山区的文化新秀,当时也给我发了一笔奖金,并且在我大学期间每年还会给我交一些保险的费用。”

店铺的收益、片子参赛的奖金、多年来写作的稿费,22岁的俞生辉通过多种渠道攒下了可观的收入,已经在长春入手了两套房子,成为“00后”有房一族。

18岁就走上创业之路,22岁小有所成,从未追求过“稳定”的俞生辉表示,“我拥抱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变化,哪怕这种变化是危险。”

作为导演,作为作家,他用笔触与镜头去展示社会、体验人生。创作之于他,几乎是人生的“100%”,他每天都会写很长很长的日记,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接触的每一个人,都会被他记录成素材,也许未来会成为他创作的一部分。

《无孔不入》俞生辉剧照。俞生辉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孔不入》俞生辉剧照。俞生辉供图

俞生辉说,他从创作中找到了一种存在感,并且这种存在感时刻在被巩固、被加深。“有时候会在网上偶遇到陌生人,他们说‘哎我以前看过你的小说’,这种意外之喜会让我感到生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