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按语】今日杭州某名牌高中的一个资深语文教师对我说:“去年开始,浙江用全国卷,那作文题真不如浙江自己出的。你看,2012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多好!”老夫告诉他:“2012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系庸师之思考!”且看老夫2012年浙江高考第二天对这垃圾题的解读或曰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边苦李”与“路边鼓掌”

金新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明白如话得几乎无需审题,却实在有点叫人“进退两难”。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命题者设想博文引起了三位网民的热议:“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倘若议论,选哪一个角度呢?

选乙,故作高姿态,令人厌恶;选丙,低端辩证之技,让人讨厌;唯有选甲,饶有新意,使人一免应试窝囊之气。

然而,为文者纸上谈兵而违心说假话之际不脸红吗?

南朝之宋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记有一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雅量”是《世说新语》的第六门。所谓“雅量”,指“宏阔的肚量”,是一种高雅的精神品质,一种良好的文化品格。中古以降,士人格外推崇“雅量”,由是而形成了当时品藻人物的一个重要尺度。

王戎有“雅量”之原委,人品是一方面,具备一种超越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的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又是一个方面。

就此而言,“道边苦李”似乎亦可收录于《世说新语》的第十二门“夙惠”。

“夙惠”者,“夙慧”也。

而“夙慧”者,“早慧”也。意指从小聪明过人。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有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其实,“橘”是“橘”,“枳”乃“枳”,古人缘于缺乏植物学知识,将两者混为一谈,堪称荒谬。但后文所类比之“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倒是具有教育学原理的。

“出‘淤泥’而不‘染’”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大多“入‘乡’随‘俗’”。

台湾与大陆虽一国同宗,可一若马英九所云,“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而“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教育理念与实际定然迥异。

想来当下之台湾绝不会像大陆一样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甲乙丙三网民的每一种看法,岛内高中生每一个当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抑或爱好“潇洒”选而择之。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与女儿的轻松调侃源自学习氛围的“轻松”。

相比较而言,大陆孩子一旦“成绩一直中等”,被“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之概率几乎等于零。“路边鼓掌”之看客大抵等于“输在起跑线上”之“普通人”甚或自暴自弃之喝倒彩之“差生”。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师,我们敢说我们的高三学生在严酷的举国应试环境里能有这种罔顾家庭学校社会殷切期望之胆量,能有“我行我素”取“甲”之“路边鼓掌”而舍“乙”与“丙”之“雅量”吗?

除非他们身为20岁早已经成人宣誓仪式的大人还不如“早慧”的王戎懂得审时度势,过度“天真”。

事实上,我们的莘莘学子鏖战于应试沙场后早已锻造得十分精明而势利眼了。

“路边鼓掌”确实是一种美好或崇高境界。

问题是,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生成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客观地讲,应试教育作为社会问题包含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之复杂特征,此必然决定了“路边鼓掌”的可行性微乎其微,以至于无。

2012年5曰28日全国高考前9天,据《新京报》披露:“4月27日,30岁的河北馆陶县一中高三班主任赵鹏在办公室服毒自杀,遗书中称“活着太累”,工作负担重……”

高考在望,“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总不该一了百了,“好死不如赖活”。

积极心态下的“路边鼓掌”志在超脱,消极心态下的“服毒自杀”意在解脱。

有道是:“师高弟子强。”学生超群脱俗,教师反而难以摆脱苦恼,巨大反差表明,浙江高考作文题距离现实之教育生态尚有相当之距离。

呵呵,古之“道边苦李”鼓励人“我思故我在”,今之“路边鼓掌”则怂恿人“头脑成为他人的跑马场”!

匆匆于2012年6月8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