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会犯几次“头晕”。脑病科医师在接诊患者时,眩晕病人数量也绝对名列前茅。而眩晕作为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医生颇费一番功夫。其背后蕴含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调养复健等内涵多不胜数,总结归纳、交流提高,才能“于素色中见繁花”。
前两期关于“不寐”、“郁证”的主题活动成功开展,让脑病科中青年医师对相关疾病增添了不少心得与感悟。在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刘志华主任大力倡议、姬令山副主任医师精心筹备下,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中医脑病-我想说”沙龙第三期学术活动于8月15日晚如期举办。
本期“中医脑病-我想说”活动主题为“眩晕”,各位高年资老师各抒己见,将自己多年来治疗眩晕的经验与常用方剂倾囊相授,交流现场的学术气息轻松而浓郁、包容而热烈。
本期主讲人为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二区关东升主任,他以《一类坐立难安的慢性头晕》为题,分享自己临床治疗病因各不相同的5个眩晕病例,据此总结剖析了慢性头晕的5种中医证型,悉心讲解组方思路及经验用方,并讲述了持续性姿势性知觉性头晕的历史沿革、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讲解让大家受益匪浅。
《内经》学者往往认为“无风不作眩”,而风邪其性多变,久而更易结合其他病邪并引起身心共病。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三区王峰主任讲解了 《脑海中的”李鬼“-主观性眩晕》。王主任总结了主观性眩晕的5个特点,同时以颈性眩晕的“颈三药”为例,讨论了临证加减用药的心得。
王伟民主任医师为大家讲述了多种眩晕的中西医治疗,更讲述了眩晕相关的中医分期辨证及13类证型方药。随后还为大家介绍了近现代名医江尔逊及全国名老中医王松龄教授的临证经验用方。
除了“无风不作眩”的理论外,历代中医名家还多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学说。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志华主任分享了自己对各家眩晕病机的理解,总结眩晕致病的6个病机,提出了“无水不作眩”的看法,分享了自己临证时眩晕治疗的5种证型及常用方剂、药对以供大家参考。
郑伟锋主治医师从刘志华主任“脑科常用方剂TOP12”中受到启迪,总结了“眩晕治疗方剂TOP10”,列举了各个方剂的来源、组成、组方思路、功能主治等。
随后,丁瑞丛博士以“开阖枢-柴胡龙骨牡蛎汤”为题,从五运六气的角度为大家讲解了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眩晕的机理,令大家耳目一新。
直到晚上9点,大家的讨论仍然意犹未尽,青年医师、研究生等踊跃发言及背诵方歌条文。应用经络学说、针刺疗法治疗各类眩晕的内容延后至下期活动继续探讨。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中医脑病-我想说”三期学术活动的顺利举办,让脑病科医师以自由、开放的形式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进行分享、交流,以达到促进青年医师诊疗思维提高和临证知识扩充的目的。
接下来,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中医脑病-我想说”学术沙龙将继续讲述讨论头痛、痿病、颤证、痫病、中风等疾病的中医相关诊疗,并会陆续邀请业内中医名家授课。
(供稿: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