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品牌主办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四辑乡土中国系列读书分享会在上海建投书局举行。现场,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书评人、作家维舟,围绕"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乡土中理解中国"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以及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乡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谈现场

对乡土的眷恋一直深植于中国人的内心,甚至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就此提炼道:"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谈到家乡无锡时说道,家乡是"安身立命之地",是"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今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品牌推出《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寻找六边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纠纷与秩序:徽州文书中的明朝》《以竹为生:一个四川手工造纸村的20世纪社会史》《云南禄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6本经典著作。这些作品涵盖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乡土社会及其历史,聚焦权力、市场、内卷、秩序、技能等议题,从微观视角深入挖掘了乡土在近世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品牌推出

的"乡土中国系列"

丛书

许纪霖介绍,这套"乡土中国系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而且还让我们学到了应该如何看待乡村。后者甚至更为重要,乡村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它都是经过我们的眼光过滤的。这套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性的研究,以施坚雅的《寻找六边形》和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为典型,它们都提供了结构性的框架或者影响深远的概念。另一类是人类学家或者以人类学方法展开的研究,包括《山东台头》《以竹为生》和《云南禄村》,这些书注重内部人的视角,体现出同情之理解,对我们很有启发。

毛尖表示,读完这套书刷新了她对中国乡村乃至中国近代历程的理解,让她看到过去的中国乡村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自我更新,建立秩序。这套书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把我们不可能经历的世界的生命经验呈现出来,而且提示我们好的研究、好的写作应该有一种双重的文化参与,即既要有主观的情感投入,又要能保持学者的距离。

维舟谈到,这些海外汉学家的视角之所以值得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的乡村没有情感上的牵绊,反而能够比较客观、中立地去展开研究。他以《寻找六边形》为例谈到了这套书对他的启发。过去的研究者经常会把村庄看作是自给自足的,实际上真正自给自足的单位不是村庄,而是基层的市场体系,村庄并非静态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直跟更大的时空在发生联系。

据了解,"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由浙江大学中西书院院长、敦和讲席教授刘东主编,始于1988年,至今已历36年。丛书以"到中国之外发现中国"为立意,系统翻译介绍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从他者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截至目前,共出版图书236种,已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一面旗帜",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搭建了宽阔桥梁。

作者: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