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系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位于侯家庄西北岗殷王陵东区),1984年9—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出土该鼎的大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墓葬编号为84AWBM260。作为中国青铜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作,此鼎被称为“青铜之王”,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历来备受珍视和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母戊大方鼎 作者/供图

名称沿革

与发现及流转过程十分曲折一样,该鼎的名称也一直有争议。因其腹内壁铸有所谓“司母戊”三字铭文,该鼎最早被命名为“司母戊鼎”。“司”谓职司、官司、典司;或解释为氏族名;或认为“司”即“祠”,祭祀义。自20世纪60年代始,金祥恒等相继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司”应系“后”之反书,早期古文字中反书现象很常见,“司母戊”应系“后母戊”。此后很多学者都持类似意见,如唐兰、朱凤瀚、孙机等均有专门讨论,不赘述。

但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此说,坚持“司母戊鼎”不可更名为“后母戊鼎”。如曹定云认为“司”不能释为“后”,殷时无“后”制。葛英会提出,从字形结构、造字本义和卜辞用例看,卜辞中的“

与“

是“司”字,而“后”在卜辞中写作“毓”,故“司母戊”改为“后母戊”是讲不通的。常玉芝云,卜辞尚不见商王配偶称“后”的记录,将“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一无文字支持,二是释为“后”会使卜辞读不通,三是与商代的历史事实不符,因此“后母戊”的释读不能成立。

唐际根则试图调和二说,认为“从严格的文字学意义上来讲,称‘后母戊’更合适,意为‘崇高伟大的母亲戊’。但是称‘司母戊’也能接受,因为‘司’从字型上与铭文比较接近,字义上也能理解,鼎本身就是祭器,是祭祀母亲戊的。因此,两个名称都可以接受”,但仔细斟酌,实则不然。

名称释义

首先,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谓“后”是指王后。但“后”在商代并无“王后”之义,而是指君主。《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后叔父梁,早终。”这些都表示“君王的正妻,皇后”的词义较为晚出。退一步讲,即便“后”是指王后,司母戊鼎铭的“后戊”系指商王武丁之妻妇井(庙号戊)。然则所谓“后母戊”,翻译作现代汉语应即“王后母亲戊”,而非“崇高伟大的母亲戊”,“后”表“崇高伟大”之义是很晚才出现的引申义。

熟悉古汉语语法和表达习惯者都知道,若要表达此意,铭文就应作“母后戊”,而非“后母戊”。“母后”的称谓,在中古汉语中很常见,指帝王之母。如《汉书·诸侯王表序》:“(王莽)因母后之权,假伊周之称,颛作威福庙堂之上,不降级序而运天下。”晋葛洪《抱朴子·吴失》:“秉维之佐,牧民之吏,非母后之亲,则阿谄之人也。”或泛称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序》:“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余内官十有四等。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这也表明,将鼎铭释读作“母后戊”,明显有悖于古汉语语法,也不符合古汉语的表达习惯,故不确。

其次,按照古人称谓的习惯,对故去的亡母一般称“妣”,这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很常见,而未有例外。《尚书·尧典》:“百姓如丧考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如唐氏所说,司母戊方鼎系祭器,一般认为系商王武丁之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亡母妣戊即妇井所作,其年代为殷墟二期。按照古人称谓的习惯,鼎铭应作“后妣戊”而非“后母戊”。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称“妣X”者比比皆是,而鲜见有称亡母为“母X”者。上述一般认为鼎铭的“戊”系商王祖庚、祖甲之母的庙号,殷墟甲骨文中,祖庚、祖甲之母也被称作“妣戊”,二者吻合无间。而“母戊”则系生称与死称混用,显非。这表明,将鼎铭释作“后母戊”不确,可以定谳。

裘锡圭认为,司母戊方鼎的所谓“司女(母)”二字实系一字,即“

”,鼎铭应释作“

戊”。卜辞商王之配偶中,其尊者当可称“姒”,其他贵族配偶之尊者应亦可称“姒”。商末铜器铭文如姒鼎、姒爵,“乙未,王赏姒帛,在寝,用作尊彝”,根据上下文,作器者姒应即商王的配偶。与甲骨卜辞中商王或其他贵族配偶之尊者可称“姒”一样,西周金文中,周王或其他贵族配偶之尊者亦称“姒”(“姒”即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的“

”)。如西周早期铜器铭文中屡见的“王姒”,即系对周王配偶的尊称。

因此,所谓“

戊”即商王(武丁)之配偶戊,与殷墟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妇好”“妇姘”等“妇X”的称谓同属一种类型。只不过“妇”是对地位一般的配偶的称谓,而“

”则系对商王或其他贵族配偶之尊者的称谓。

名称正解

与之称谓方式相同的铜器铭文,又见于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大方鼎(M5:789、809)、司母辛四足觥(M5:803、1163)、司母辛方形器(M5:850)等(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所谓“司母辛”实即“

辛”,系商王武丁的另一个嫔妃妣辛(即妇好墓的墓主妇好)。

由此可见,“司母戊”或“后母戊”均非正解,无论是将该鼎命名为“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皆不确。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该鼎应称作“

戊鼎”。作为国之瑰宝和有世界性影响的青铜重器司母戊鼎,不应轻率地改称“后母戊鼎”。而其最初的名称“司母戊方鼎”,因长期以来已为大家所熟知,且习以为常,为方便和习惯,今后仍可“将错就错”,继续沿用,只不过在展览陈列时,应对其铭文的准确释读和器名称谓作适当的解释和必要的介绍。

2011年3月底,司母戊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出土70余年一直沿用“司母戊”之称的镇馆大鼎被更名为“后母戊”,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各界掀起强烈反响。专家称,“名称上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人们对它已有的认识”。话虽如此,但既然要改,就应一锤定音,而不能改错,以免误导大众。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考古学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22VL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杨阳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