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15期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近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成果,让神秘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再度走进世人视野。丹尼索瓦人是除尼安德特人以外,已知的另一支对东亚现代人基因有贡献的古老型智人。打个比方说,他们正是我们的远古“远亲”。学界普遍认为,丹尼索瓦人对于探究现代人起源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过,你也许不会想到,破解丹尼索瓦人之谜的钥匙,埋藏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

发现丹尼索瓦人

尼安德特人基因曾经是科学家唯一成功提取的已灭绝古人类基因,该人群长期被认为是唯一对现代人基因有少量贡献的古老型智人种群,直到丹尼索瓦人化石重见天日。

1977年,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对西伯利亚阿尔泰山丹尼索瓦洞穴进行调查时发现旧石器遗存,此后又不断开展发掘,2008年,一截幼年古人类指骨碎块在洞穴中出土。两年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团队对该指骨的线粒体DNA进行研究,发现其基因序列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基因序列差别都不小,可能属于某个未知的古老型人群。该人(亚)种因发现地而得名丹尼索瓦人。

新人(亚)种的发现,引起国际学界高度关注,但科学家们其后在洞内同一地层又发现了尼安德特人化石遗存,这种共存现象让科学界一时无从了解仅属于丹尼索瓦人的生存场景。

不成想,转机藏在万里之外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白石崖溶洞内,这里是全球第二处被发现的丹尼索瓦人遗址。1980年,当地人在洞中发现一件高度石化的古人类右侧下颌骨化石,形态原始,骨骼粗壮,保存了两颗完整的臼齿。几经辗转,这件化石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的案头。

陈发虎院士率研究人员对化石展开全面分析,判明化石形成于距今至少16万年前,可以确定为丹尼索瓦人或其近亲种。这件化石因此成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并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从距今约4万年提早到距今至少16万年。

2018年起,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石崖溶洞遗址开展了3次小规模正式考古发掘。在此基础上,兰州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重建了溶洞已发掘地层距今约19万到3万年的古人类活动历史框架,并且在多个地层中成功提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证明该人种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曾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这也是青藏高原旧石器人群古DNA信息的首次披露。

截至目前,研究人员已在11个地层发掘出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研究团队携手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从中筛选出一件新的丹尼索瓦人肋骨化石。“这件化石是目前已知最年轻的丹尼索瓦人骨骼化石。”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博士后夏欢说,该研究不仅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自此前认为的距今约5.5万年下探至距今约4万年,更让学界一窥仅属于丹尼索瓦人的生活场景。

白石崖溶洞告诉我们什么

相比于丰富的尼安德特人化石,迄今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数量稀少且颇为破碎,在白石崖溶洞遗址发现的下颌骨化石,是目前已知丹尼索瓦人化石中体质形态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件。基于对化石臼齿的研究,研究人员初步判断,丹尼索瓦人可能对东亚现代人有一定的基因贡献。

此外,丹尼索瓦洞出土化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渗入可能对于现代人适应青藏高原低压缺氧的高海拔环境具有重要贡献。科学家在丹尼索瓦人的基因里发现一种与现代藏族人相同的适应型突变基因,可以说,这是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最早生物学证据。

白石崖溶洞目前已出土2500多件动物骨骼化石,这些化石有何研究价值?科学家表示,它们对研究丹尼索瓦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及生存策略大有帮助。

“我们发现食肉动物骨骼和有食肉动物改造痕迹的骨骼很少,但是有人为痕迹的骨骼很多,包括切割痕、敲击痕等。此外,每层均出土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意味着洞内的动物骨骼遗存主要是人类活动聚集的结果,也说明丹尼索瓦人能够利用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动物,具有较广的食谱范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后王建说。

收获不止于此。研究团队还发现丹尼索瓦人在洞穴内以石器为工具剥皮、肢解、剔肉、敲骨吸髓,动物资源加工和消费行为已相当完整,利用骨骼制作简易工具也初见端倪。这些有关丹尼索瓦人生存策略的发现都属于国际首次披露。

追踪丹尼索瓦人的历险

离开甘肃省会兰州,向西南方向驱车200多公里,就来到夏河丹尼索瓦人的发现地——白石崖溶洞。该洞穴位于夏河县甘加草原上,每到夏季,一望无际的绿色中点缀着一丛丛盛开的各色小花,潺潺溪水从中流出,在太阳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夏河白石崖溶洞所在的山体,就像动画片《狮子王》中的荣耀石一样,是一块兀自孤耸的巨大岩石。进入溶洞,里面有十分狭长的通道,冬暖夏凉,兼之洞口前方有小河流过,确是一处非常适合古人类生存的风水宝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东菊团队在白石崖溶洞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自2018年起三探白石崖溶洞的,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东菊带领的旧石器环境考古团队。发掘工作十分艰难,研究人员们要克服高原反应、适应艰苦的生活条件,为求尽量不干预附近村民生活,研究团队大多选择冬季发掘。“有时候外面北风呼啸,洞外气温能低至零下十几度。”夏欢回忆道,由于发掘面积狭小,蹲、跪、趴都是研究人员必须长期保持的姿势,有时一天要坚持8个小时。

“目前,白石崖溶洞遗址的考古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希望接下来的工作能更细致地回答种种丹尼索瓦人的谜题,让科学界更好地了解他们与其他同期古人群有怎样的遗传和文化联系。”谈起研究的未来,张东菊满是憧憬。这群青藏高原上的远古人类,能为复杂的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填补多少空白?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故事。

半月谈记者:胡伟杰 张文静 / 编辑:范钟秀

责编:张子晴 / 校对:秦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