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8月2-3日,由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办的第14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4年度会议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上,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带来“创新型靶向治疗新药的临床应用前景”的主题报告,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董晓荣教授解读这一主题的内容。
专家简介
董晓荣教授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科/教研室副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治疗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型药物不断涌现
治疗手段日益丰富
董晓荣教授
近年来,肺癌治疗领域进展迅速,新的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治疗手段日益丰富。
在ADC药物治疗领域,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通过优化ADC药物的三大关键组成部分——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性有效载荷,以提升其治疗效果。一项针对EGFR和HER3的双靶点ADC(BL-B01D1)的I期临床研究,入组了包括经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在内的实体瘤患者。2023年ESMO年会上公布的结果显示,EGFR突变型和野生型NSCLC患者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分别为8.5个月和未达到,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6和5.4个月。在EGFR突变型患者中,目标剂量下不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或CNS转移经治的患者,BL-B01D1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为69.2%,中位DoR可达12.3个月,中位PFS为15个月。在EGFR野生型且为二线治疗的患者中,BL-B01D1治疗的ORR为50.0%,中位DoR尚未达到,中位PFS为6.7个月。该研究表明,ADC药物可为靶向治疗耐药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在双体异性抗体抗体治疗领域,PAPILLON研究中,双特异性抗体Amivantamab联合卡铂和培美曲塞在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一线治疗中表现出色,研究结果在2023年ESMO年会重磅亮相,并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II期eNRGy研究中,靶向HER2和HER3的双体异性抗体Zenocutuzumab后线治疗NRG1融合阳性NSCLC患者的疗效显著,有望为该类罕见靶点突变患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此外,2023年ESMO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中,Bcl-2/Bcl-xL双靶点抑制剂Pelcitoclax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NSCLC的结果显示,在未接受过EGFR-TKI治疗的患者中,ORR达80.8%;在携带TP53和EGFR共突变的患者中,ORR达87.5%,显示出延长Bcl-xL高表达患者PFS的潜力。
新的治疗药物和技术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这一领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靶向治疗药物的耐药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其他类型的肺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过去被认为难以成药的靶点,如KRAS G12C,现已有药物问世,但这些药物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探索和验证这些新疗法。
探索耐药机制
力求新药可及
董晓荣教授
肺癌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分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大类,然而,这两种治疗方法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耐药性。靶向治疗出现耐药性后,免疫治疗可能成为下一步选择,但如果免疫治疗也出现耐药性,又该如何应对?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耐药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并开发相应的靶向新药。
此外,新的治疗药物和技术大多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实践,患者无法直接从中获益。临床试验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最终获批上市从而惠及患者。对患者而言,应遵循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当现有治疗方案无效时,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参与相应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包括用于耐药后治疗的ADC药物、双体异性抗体以及新技术等,都可能会为不同类型的患者带来新希望。
中国之声高亢昂扬
创新技术未来可期
董晓荣教授
在肺癌研究领域,中国的原研和创新的药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已有多款药物获批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如今,大部分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已被纳入医保,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对于患者而言,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经济负担方面,都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此外,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和放射性配体治疗(RLT)等创新治疗技术,展现出广阔的治疗前景。例如,PROTAC技术能够精准定位并靶向肿瘤细胞的特定蛋白质,通过蛋白酶诱导其降解,从而治疗疾病。这种技术的精准杀伤能力非常强,尤其适用于耐药后的治疗。目前,我国已有两项针对EGFR耐药后通过PROTAC技术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相信随着新药和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未来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多的希望。
编辑:Squid
审校:董晓荣教授
排版:Squid
执行:Squid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