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肺癌是骨转移最常见的实体瘤类型,随着影像学和核医学技术不断进步,骨转移早诊水平均有所提高。针对肺癌骨转移全身系统治疗以及骨改良药已有更多循证依据和进展。多学科指导下的综合治疗模式已经日趋成熟。鉴于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在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提升我国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水平。
在“全国控烟与肺癌防治协作组成立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肺癌南北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对《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医脉通特邀赵军教授深入探讨《指南》重点内容。
- 赵军教授 -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导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肿瘤内科教研室主任、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肺癌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呼吸内镜分会委员
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肺癌杂志青年编委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编委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
医脉通:《中国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已发布,请您简要分享《指南》有哪些亮点更新值得关注?这些更新对于肺癌骨转移临床实践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赵军教授
肺癌,作为一种高发恶性肿瘤,其病程进展过程中,众多患者常面临骨转移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骨转移的诊断极具挑战性,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与综合评估。骨转移治疗时机的把握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出现脊髓受压等紧急情况下,必须迅速干预,避免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截瘫等不可逆风险。同时,康复工作在骨转移的治疗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康复措施实施不当,即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也可能无法逆转骨转移带来的痛苦。
2024年,我们有幸在支修益教授和王洁教授的带领下,由肺癌青委会的多个学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指南》的编纂工作。该指南着重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治疗理念。肺癌的诊疗本就复杂多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而在骨转移治疗领域,这一需求更为迫切。因此,我们集合了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放疗科、骨科、胸外科、介入科以及康复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指南的编写,从精准诊断到有效治疗,再到全面康复,均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旨在全面、科学地指导肺癌骨转移患者的全流程管理。一方面,《指南》充分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优势,能够综合吸纳各学科的专业见解与建议,为患者提供最优的诊疗方案;另一方面,《指南》还具备高度的实操性,能够为基层医生或非专科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肺癌骨转移的挑战。
在《指南》的撰写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当前关于肺癌骨转移的研究文献相对匮乏,且多以回顾性研究为主。这提醒我们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进一步加强对肺癌骨转移的关注,并加大科研力度,在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指南》在临床实践中的落地实施。近一年来,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搭建肺癌骨转移诊疗协作组,广泛宣传指南内容,并邀请各地多学科团队积极参与,共同提高肺癌骨转移诊断和治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与共同努力,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特别是针对骨转移急症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对于他们的康复至关重要。我们坚信,随着《指南》的不断推广和完善,必将为肺癌骨转移的诊疗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指导,惠及更多患者,助力他们重拾健康与希望。
医脉通:目前,您认为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方面还存在哪些挑战?为了进一步完善指南,未来亟需聚焦哪些研究方向或开展哪些关键性临床试验?
赵军教授
在骨转移的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协作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首要且关键的一步在于深化各学科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构建更为紧密的协作网络。以骨转移患者的治疗为例,骨改良药物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采用。然而,这些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并发症,如颌骨坏死。遗憾的是,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普遍不足,导致在处理时常常面临困境,尤其是难以迅速找到具备丰富处理经验的医生。
尽管颌骨坏死这一并发症看似并不严重,但值得警惕的是,在靶向治疗期间,特别是当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应用时,颌骨坏死的发生率可能会显著上升。鉴于此,我们也诚邀口腔科医生参与骨转移患者的诊疗过程,希望能够密切监测骨转移患者用药期间的口腔状况,尤其是在治疗前的全面评估阶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一方面,我们呼吁肿瘤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患者的整体评估体系中,作为制定治疗方案不可或缺的一环。另一方面,我们也正在积极搭建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平台,旨在让口腔科医生能够更及时、更有效地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来,为患者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特别是在用药期间。此外,我们还大力倡导每年进行定期的口腔检查,这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还能为患者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患者能够从治疗中真正获益。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关药物的毒性反应处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工作。通过不断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诊疗服务,从而更好地保障骨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让他们在面对疾病时能够拥有更多的希望和信心。
医脉通: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晚期肺癌的治疗是否有望逐步迈向“去化疗”时代?您认为哪些新兴治疗模式可能引领这一趋势?
赵军教授
化疗,作为内科治疗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围术期管理还是晚期肺癌的治疗,化疗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后,化疗依然是他们的重要选择之一。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我们也在憧憬“去化疗时代”的到来。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些新兴的治疗趋势,其中免疫治疗尤为引人瞩目。临床研究表明,在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过程中,约20%至30%的患者能够实现病理完全缓解,这意味着通过化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患者获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显著增加,为部分患者带来了潜在的治愈希望,这让我们倍感期待。
展望未来,免疫治疗不断迭代升级,有望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更优获益。除了现有的抗PD-1/L1单抗、CTLA-4单抗外,还有众多免疫新药正在研发之中,包括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此外,疫苗、溶瘤病毒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与研发中,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或许可能让患者免受化疗之苦。当然,就当前而言,化疗仍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深知,每一步的进展都离不开医学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
编辑:Faline
审校:赵军教授
排版:Faline
执行:Aurora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