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1189】
1
人际关系里有个 1:7:2 的法则:
即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总有10%的人讨厌你,20%的人喜欢你,70%的人保持中立。
所以别费劲去努力“总有一天他们会懂我”。
这会消耗掉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好好珍惜那些接受原本的你的20%的人吧。
——修行的猫
2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独立思考的艺术》
3
男人一生之中有三次成长的机会:第一次是在父母的爱护和帮助下完成的;妻子会给他第二次机会,让他走出自私、浮躁和不成熟;如果依然没有成功,孩子会给他第三次机会。如果还不行,他就彻底完了。
——《被偷走的人》
4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生长。
——欧文·亚隆《当尼采哭泣》
5
人们会原谅你的错误。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原谅你的正确——尤其是当事实证明你是对的,而他们却证明他们是错的时候。
——托马斯·索维尔
6
今天看到一段话:
“普通人要想变好,有一个死穴,就是要认同你之前几十年的观念都是错的,做过的事都没什么用。这个事情因为太伤自尊,很多人做不到。 ”
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无能,对谁都不容易。一个人遇到的倒霉事,也很少全都是自身的责任。但只有正视自己的局限,把握自己能去改正或提高的部分,才能一次次的变得更好。至于运气的部分,我相信绝不会每次都那么差。
——陈怡然-杜克大学
7
刘瑜:
读张爱玲的东西,一句也舍不得漏的感觉。这是她最特别的地方。别人的小说,你是在读故事。她的小说,你是在读文字。非常不同。
8
毛姆《巨匠与杰作》:
奥斯汀小姐还有一个优点,我差点儿忘了提:她的书非常好读,比某些更伟大、更有名的小说家的作品更好读。正如沃特尔·司各特所说,她谈论的是平常的事物,“平凡生活中的纠葛、情感和人物”;她的书中没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当你读到一页末尾时,总会急不可耐地翻到下一页,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同样没什么大事,而你又迫不及待地翻页。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小说家拥有一个小说家所能具有的最宝贵的天赋。
9
关于「边界感」: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作「课题分离」,简单来说就是:分清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我的事,各自为自己的事去负责。
这就是对于边界最好的阐述。
当然,边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僵硬的围墙。
有的人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立」,从不求助于别人,或者为了捍卫自己的「边界」,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他人的举动当成对自己的打扰,这样的边界也不是健康的边界。
健康的边界是有弹性的。
我们既能负责自己的课题,也能坦然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需求;
既能独立地照顾好自己,也敢于放心地依赖他人,享受关系。
——徐慢慢心理话《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
10
看到一句话说,不要担心2小时以后和8公里之外发生的事情。
2小时以内即将要做的事和自己息息相关,是眼下就可以着手去解决的问题;8公里以外遥远的事代表着它不能对我造成直接影响,不必把太多的情绪和精力消耗在上面。
项飙老师在「附近的消失」这个概念中也阐释过,现在的青年人关注的话题是两极的。一方面非常为自我的未来而焦虑,比如毕业之后去哪里,几年后应该做什么;但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又非常关心远方,比如全球危机和宏大叙事,但它们过于抽象和遥远,无法和每个人附近真实可触碰的生活形成链接。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有能力改变的,也就是附近的这方寸时空。准备好下一餐饭,做好眼前能做的事,把一块块石头丢出去,看会有什么涟漪荡回来,这就足够了。
——知书少年果麦麦
11
“感觉45岁到55岁之间,可能是人最不适应的年龄:生理的各种不可逆,情感的各种不可逆。看到你说的接受与克制,也很认同。”
“我有年龄和容貌焦虑,我不喜欢看镜中下垮和不再清新的脸庞。”
对于花来说,从全盛到开始枯萎凋谢,它是平静坦然的。这是一个被周密设计的程序模式,生老病死。在物质存在上人无法逃脱,但在心态上,游戏角色也有选择的自由。
区别也只在于心态,看谁扛得住。不被击溃,肉体与意志的溃不成军。此时更需要凭靠勇气。
人的一生几乎都需要勇气。不怕,不心存软弱、怀疑。少年时的勇,是敢于去陌生之地做未知的事接受陌生事物愿意与人深度在一起。老去的勇,是愿意接受燃烧之后的熄灭与回收。哪个力度更大呢。几乎一样大。
虽然容颜失色。有些状态一去不复返。但人有过尝试、体验、行动、探索,发力过,所以心里最终能得到生之孤旅所馈赠的礼物。
那是内心的清明感,回到本性之地。有了更深的认知,和对自他更为真实的理解与仁慈。
——庆山
12
想得太多 行动不足
·建立一条警戒线。如若思绪在几个想法中反复跳跃,就需要停止,让自己跳出来。
·使用“行动?思考”模式。用行动引领思考,那些让人分心的想法也就自然消失了。
·相信直觉,利用潜意识。直觉是自动化的、不耗费资源的、内隐的,能让我们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死胡同也是一种反馈。不要停在死胡同中自责,将失败看作是数据和反馈。从而不断优化策略,最终找到出口。
·避免自我否定循环:我失败了?我就知道自己做不到?下一次肯定还会失败?重复。
·通过写作恢复秩序,把负面的思考和情绪从头脑中排出去。
13
卡夫卡40岁那年,在柏林的一个公园里散步,遇到一个小女孩。小女孩丢了她喜欢的布娃娃,哭得很伤心。
卡夫卡安慰她说:“你的娃娃旅行去了,是她写信告诉我的。”小女孩将信将疑,问他:“信呢?”卡夫卡说不小心落家里了。他要小女孩次日在同一地点会面,他会把信带来。回到家里,卡夫卡写了一封布娃娃的来信。
次日,他带着信,再次在公园见到小女孩,给她念了布娃娃的来信。“布娃娃”在信中说她不希望老在同一个家庭生活,世界很精彩,她要去看看,但她每天都会给小女孩写信的。从那之后,卡夫卡每天都写一封“布娃娃来信”给那个小女孩,坚持了三个礼拜。
后来,卡夫卡给小女孩买了一个新的布娃娃,说布娃娃回来了。小女孩说这不是她原来的娃娃。
卡夫卡又递给她一封信,信中说“旅行改变了我”。
——《卡夫卡的布娃娃》
今天碎片化时间读到的
学习群/
书籍/朋友圈
尽量注明了出处/不代表个人观点/侵删
转发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