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燃烧的向日葵(铜雕) 朱炳仁

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淬火锻造,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

每次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都会在后母戊铜鼎前驻足许久。他说,无论多少次近距离观摩这件“华夏第一鼎”,他都会被其高超的工艺所震撼。

在制作该鼎时,工匠们要将1000公斤铜分成10至20公斤的小份分别熔化,再将上百桶、温度高达1000℃的铜水倒进模具冷却。“可想而知,这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有多高。即便是放在现在,在没有现代设备辅助下,也很难再现。”朱炳仁始终谦虚地认为,自己四十载铜雕技艺,也“不及其一二”。

其实,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正是朱炳仁铜雕技艺的根基。

朱炳仁于1944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铜雕世家,幼年随父迁居杭州,并在父亲的教导下承继祖业,倾心钻研铜雕技艺。1995年,朱炳仁受邀为佛教圣地普陀寺创作第一幅铜壁画。作品完成后,当时90岁高龄的住持妙善法师盯着这幅画足足观赏了两个小时,并留下四字评语“有价值啊”。

4年后,朱炳仁受邀为大雁塔创作巨幅铜雕壁画《唐玄奘求法图》。朱炳仁希望刷新人们对于铜颜色的认知,第一次采用了紫金刻铜技艺,把铜分成不同的成色,分出多种色相,表现出多种层次,令画面呈现出超凡的视觉感受和令人震撼的冲击力。而在此前的工艺美术史中,几乎没有一幅多彩的铜壁画。自《唐玄奘求法图》开始,朱炳仁赋予了铜与氧气结合的艺术新生命。

1999年,朱炳仁又受委托主持设计制作灵隐寺的灵隐铜殿。建成后的铜殿高达12.6米,被认定为世界最高铜殿,开创了铜建筑的新篇章。

一件件作品让朱炳仁名声大噪。2002年,朱炳仁又接下重建雷峰塔的任务。当时,朱炳仁希望可以在古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艺,就大胆提出用彩铜作为塔身材料的建议。在查阅10万字资料,并经过无数次的配方试验后,朱炳仁终于找到了铜色的合理配比,获得了比木漆色彩更鲜艳、也更持久的多种铜色彩。最终让重建后的雷峰塔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历史中古朴的样貌,同时也成为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塔。

“中国五千年的青铜文化已经达到了极致。我们作为技艺传承人,不能只传不承,一味地复制粘贴。”朱炳仁对于艺术创作一直有着深刻的思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东西要留下来,所以将优秀文化与时代结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2006年,在承建常州天宁宝塔的一次意外大火中,朱炳仁发现熔化的铜结晶体千姿百态,从而开创了“熔铜艺术”,以“似与非似”的挥洒写意,将自由流动的铜液彻底从模具中解放,熔铸出刚柔极劲、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

在熔铜工艺中,朱炳仁对铜与铜合金的配方进行研究。铜在千余摄氏度的高温下熔化流动,而后经过冷却成型、捶打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终成率意曼妙的模样。朱炳仁说:“传统的铜雕都是用模具浇筑成型的,而熔铜就可以打破这种限制,衍生出更多可能。”

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熔铸古今——八十而立朱炳仁艺术展”,通过“古法新意”“匠心铜运”“雕铜巧技”“艺出新裁”4个单元,展出了朱炳仁创作的100余件造型多样、题材广泛的制铜精品,其中熔铜艺术作品备受瞩目,为观众营造了打卡拍照的绝佳场景。

《稻可道,非常稻》是朱炳仁最为知名的意象派作品之一。这件作品呈现的是一片金黄色的稻田,每根稻谷都有自身的形态。整件作品虽为铜制,却呈现出风吹麦浪的灵动,不禁使人联想到丰收的喜悦。这件作品借用了《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哲思,体现出朱炳仁近年来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思考。

《黄河浪》是本次展览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装置艺术作品。该作品高约25米,金黄色浪花顺流而下,再拍岸而起。该作品取意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震撼形态,又通过每一朵浪花的喷薄姿态,彰显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

诞生于2023年的《运河之光》是朱炳仁为纪念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而创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魏娜认为,《运河之光》的寓意是深刻的:河为生命之源,光是希望之火;在光与影的交织中,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展览中还有一组名为《青花系列》的作品,蓝白色调的大小铜瓶绚丽生动,具有极强的抽象美感,是对传统青花制瓷艺术的解构与重塑。如果不亲手触摸或仔细观察,很难令人相信这些都是铜质艺术品。这就是2007年,朱炳仁在“熔铜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庚彩”工艺的展现。

据朱炳仁介绍,庚彩是通过彩料的渗化、迭加、融汇、渲染、抛磨、熔炼而形成多层流畅的色彩肌理。在朱炳仁研创的工艺中,庚彩与熔铜同样具有不可控性。他通过对彩料的配方、载体的把控,产生出大量千变万化的色彩。魏娜表示,庚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节奏、和谐且多变,工艺的制作过程又给色彩营造出了有厚度、或粗糙或光滑的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万泉归海(铜壁画) 朱炳仁

此外,铜壁画《万泉归海》、致敬宋韵文化的《千里江山》、中西文化交融之作《燃烧的向日葵》等作品也悉数亮相。据悉,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国首个铜工艺品类最全面、表现形式最丰富的铜艺术大展。

“八十而立”,在朱炳仁看来,自己艺术生涯新阶段才刚刚开始。“我的人生时钟似乎与众不同,在四十不惑之年从头开始,重新拾起朱家祖传的铜榔头,承千年传统、创今世之新。转眼我到了八十岁,从艺之路步入新阶段。”

“铜就是我,我就是铜。”朱炳仁说,他将坚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让更多人了解铜雕艺术,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2024年8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朱炳仁:八十岁“铜”心不减 四十载熔铸古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