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深圳,又是人山人海的深圳。深圳超强的吸引力,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是信步可达的山海连城,是深圳风光旖旎的旅游景区,当然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深圳独特的文化氛围。

不久前,深圳官宣全市博 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文化场馆全部取消预约, 深圳六大博物馆更是宣布延时开放,打开“夜晚模式”,让游客们从早玩到晚!

以前有人说,在深圳谈“文化”很难。但这几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

在深圳谈“文化”,并非在讨论深圳又有了多少“文化大家”,而是在分享深圳让“大家”拥有了多少文化的福利,又享受了多少文化的权利。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术馆,人数+100

博物馆,人数+1000

图书馆,人数+10000

每到假期,深圳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就成为了深圳最佳出行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深圳图书馆

恰逢暑假,外地朋友刚好来深圳探亲旅游。

原本她还想着找个地方静静地呆着,却发现深圳的图书馆“一位难求”,深圳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更是人头攒动,就连街道社区的小型公共空间,也是坐满了阅读的人。

于是她满脸问号地问我:

“以前只听说过深圳人爱逛商场,逛公园,来了之后才知道,深圳人还爱逛文化场馆啊你们深圳人,为什么都这么爱读书?”

她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最早的深圳读书月,就曾吸引了数千深圳人在地王大厦隔壁的罗湖书城抢书。

你没听错,是抢着买书

我记得当时有专家分析过,深圳人如此热爱阅读,因为是市场经济促使深圳人需要不停地学习充电,以便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无法说清现在深圳人为什么读书,但我知道读书,已经是深圳这座城市的习惯,更成为了深圳人不可或缺的美好生活。

作为图书馆之城的深圳,截至2023年底,已经拥有804家公共图书馆、321台自助图书馆。这几年,深圳的年人均借书量、人均购书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前,深圳图书馆就因为日均接待读者13000人次,曾被称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之一。

2013年,深圳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北京亲自为深圳颁发证书时说:

“深圳是全球唯一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视和热爱。”

10多年过去了,当初让博科娃感触最深的“全民阅读”,竟在深圳也不断地生长着。

从清晨排队占位的图书馆,到凌晨座无虚席的24小时书吧;从公园里的书吧,到写字楼里的自习室,再到地铁里的车厢,不管何时,这座城市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在阅读,不管何地,这些阅读者头上总有一盏为他们点亮的灯。

如果博科娃能再次来到深圳,她又会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眼前这不间断的阅读图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图书馆之城,只是深圳文化的一角。

2003年,深圳确立“文化立市”战略;2004年,深圳提出了“两城一都”的文化新图景,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

就像全民阅读一样,“设计之都”在深圳也是一件随处可见的日常。‍‍‍‍‍‍‍‍‍‍‍‍

深圳人的生活中,从不缺少设计之美。大到极具现代化美感的摩天大楼,小到引来全国网友打卡的深圳公厕,都是来源于深圳设计。而深圳设计更国际化的一面,是深圳有着走向时装周的前沿设计与引领制造业审美的工业设计。‍

2024年,是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的第16年。在今年深圳设计周上,发布了一部《敢为人先》的深圳最新城市形象片。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深圳追梦的故事片,更是深圳从成长到翱翔,在各个领域长出翅膀的纪录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形象 片《敢为人先》 画面

生活在深圳十五年,我曾经承受着外界对深圳“文化沙漠”的误解,现在却看着文化,正在成为深圳人最日常又最丰富的生活构成。

仔细一想,我也算是亲身经历并见证过“深圳长出文化翅膀”的过程——

2009年,当我第一次到深圳书城中心城,看到书城里都是席地而坐、手捧书卷的深圳人,我震惊了;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把这种现象称为“深圳特产”;‍‍‍‍‍‍‍‍‍‍‍‍

2013年左右,每到周末,我就会到中心书城参加“深圳晚八点”,结束后在广场上听乐队吟唱。那时候才知道,只要持证上岗也能在深圳CBD成为街头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小红书@馆员小Z

2016年,我第一次去参加莲花山音乐节以及深圳湾草地音乐节,与无数深圳人坐在草坪上听交响乐,是一件多么酷又多么浪漫的事情;‍‍‍‍‍‍‍‍‍‍‍‍‍‍‍‍

2018年,在深圳读书月,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那些拖着购物车来买书的深圳人,真的很“city”。在主会场,大人们挑选“年度十大好书”,小孩们买童书买教辅,再加上许许多多的出版社和社会文化组织,他们把“读书”这件事,变成了这座城市的节日。

2019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开始“随地写作”,深圳也成为了我免费的“办公室”。从顶着烈日排队进深圳图书馆,到拼手速预约南山书房的自习位,每次我都觉得,自己不是在预订图书馆座位,而是在12306抢节假日的车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南山博物馆推出古埃及木乃伊展览,成为了大湾区最火的展览之一。为了能约到周末和夜间的观展门票,我设定好闹钟,那种感觉堪比明星演唱会门票预订

2024年,文博会的20个年头。我第一次带着老婆孩子参观“中国文化第一展”。面对庞大的展馆与拥挤的人流中,我们与孩子乐此不疲地在家门口,感受文化的多样成果,以及文化产业在深圳创新发展的蓬勃朝气。

后来听说,今年文博会主会场单日参观人数首次突破14万人次,创造了新记录。可见,深圳人对文化的热爱,已然超出了一般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深圳,文化是一个动词。你可以感受到,文化正在生长。‍‍

在“深圳十大观念”里,既有深圳人耳熟能详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来了就是深圳人”、“敢为天下先”,也有“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鼓励创新,兼容失败”这样完全融入深圳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

而让我觉得最温暖的一个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很清楚地记得,“深圳市爱心市民”丛飞离开的那一年,小小的我在电视机前,第一次听说丛飞大哥故事时的震撼。

那时的我,还没踏上过深圳的土地,却因为丛飞的名字,重新认识了深圳。那时的我也从没想过,自己也会有一天和丛飞大哥一起,头顶同一片深圳蓝。

外面的人总说“深圳是冷漠的”,但我相信只有扎根在这里的人,才能感触到“深圳是炙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明深圳

走在深圳的街头,你几乎可以在每一天遇见深圳义工,也能在周末看到排着队去献血的献血车。

另外,坚持了超过20年的“深圳关爱行动”,依然在不断生长。在这块不到2000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有超过2000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深圳人用一次次关爱行动,完成人与人之间爱的接力,不断戳破“深圳冷漠”的无稽之谈。

城市肆意生长的文化,也慢慢结出了令人欣羡的硕果。‍‍‍‍‍‍‍‍‍‍‍‍‍‍‍‍‍‍

作为一名深圳人,一方面,我见证了那些诞生于深圳的文博会、读书月等文化节日,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IP;另一方面,深圳的文化发展正在开拓新高地。

今年,我们在深圳见证了文博会和文化强国建设论坛双星并耀,世界文化之美再次绽放鹏城;我们听到了“吾城吾歌”,质朴民谣响彻深圳,彰显城市温度;还有一带一路音乐季,不仅是世界音乐之巅的佳作聚会,而且还设置了不超过100元的惠民门票,与市民共享艺术之美。

随着深圳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深圳的国际文化影响力。一大批深圳原创作品正在出圈、出海。例如在龙年央视春晚刷屏的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百场回归深圳之后,即将“启航”英国,在伦敦演出12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文化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尔基说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

今天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5周年,大家议论更多的是深圳在经济、科技、创新、法治上的取得靓眼成绩。可是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文化的新发展是重中之重。在我看来,深圳这种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为目标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也是时候让大家看见,并得以“示范”了。

作为一名从深漂到深圳人的经历者来说,不管是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丰富的文化活动,还是本土文化的兴起以及新兴艺术的发展,都表明深圳已经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多样文化的现代化城市。

但最最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实现享有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公共权利,甚至身边有越来越多案例表明:文化深圳,越来越生长为这座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引力。

或许只有在深圳,你才可以切身地感受到这种正在生长着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充满魅力和活力,这里的文化充盈着关爱和暖意,这里的文化可以与你一起满怀创新的激情,与你一起生长勇敢走向更远的前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深圳图书馆

我是小圳子

半吹半黑的深圳控

与你在深圳打怪升级的小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