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述

综述

五六月份,云南进入雨季。淅淅沥沥的雨一下,菌子就纷纷在山野林间冒出了头。这种珍馐当地男女老少皆爱食用,他们乐于在凌晨四五点就摸黑上山找菌,只为了抢先得到最鲜美的那一朵,大筐小筐拿回家后或煮或炒,大快朵颐。

然而,在一座名为无量山的茂密森林中,一名上山采菌的农民却遇见了怪事:他无意中发现了一只通体漆黑的生物,眼冒绿光,嘴边长着一圈尖刺,不间断发出可怖的低沉吼声,却能吸引周围的蟾蜍前来“朝拜”,诡异一幕令人心惊胆寒——经专家调查后,才发现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野生动物,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菌偶遇“蛙中大熊猫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有一崇山峻岭,葱郁植被绵延不绝,山头时有云雾缭绕。古时候这山名为蒙乐山,古籍中有“因山高不可跻,有足难攀,才谓之无量”的记载,后称其为无量山,意思是说此山高大,难以攀登。

无量山植物繁茂,人迹罕至,多有雨水,温暖潮湿,自然成了各类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堂,当然也是当地人采菌子的必经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色还浓,周边村落居住的农民已经纷纷上山,这就包括了故事的主人公。天将亮不亮时,这名经验丰富的农民已经采得了不少菌子,正准备顺着路找条小溪休息一会儿,却不适时听见了怪声。

“昂——昂——”这声音仿若猛兽低吼,又像山神沉吟,叫一阵,歇一阵,却是这农民上山采菌十几年都未曾听闻的,他害怕了,却又按捺不住心中好奇,最终还是循着声走了过去。

只见溪边大石头旁趴着一只通体漆黑、眼泛绿光的生物,乍一看像癞蛤蟆,整体不过一拳多大小。奇怪的是,这玩意儿的嘴边却长了一圈尖刺,排布错落有致,好像被谁人为地插在上面了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张嘴又叫,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更怪,只见周围不知何时出现了许多蟾蜍,都朝声音源头跳去。难道这东西还是“蟾蜍之王”,可以“号令众臣”?

农民不敢再看,赶紧下了山,就与村民们分享了这怪事。“诡异生物”的名头越传越远,传到了当地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们耳中。他们怎能放弃这个调查可能的新物种的好机会?于是组织一众人马赶到了无量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通调查后,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小东西还真不是新物种!它早在1982年就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们在哀牢山考察时所发现,由于其嘴边独特的尖刺,当时的人都叫它“胡子蛙”,后来它有了学名,叫做“哀牢髭(zī)蟾”。

不过,这农民的“偶遇”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哀牢髭蟾早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名单中,其居群数量十分有限。在本次无量山的发现之前,仅在我国哀牢山以及西双版纳地区有过发现。说它是“蛙中大熊猫”,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一点儿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子蛙”的“胡子”有妙用

哀牢髭蟾体长7厘米左右,头部宽而扁平,四肢粗短但前肢更长。其头部以及背面的皮肤布满网状褶皱,看似是通体漆黑但实际上是紫灰棕色,且指、趾末端呈现米黄色,就好像沾了小米粒一样。它的眼睛很大,几乎占了整个面部的三分之一,若嘴边没有尖刺,看起来还有些“呆萌”。

繁殖期,雄性哀牢髭蟾的上唇边缘就会长出所谓的“尖刺”,它的学名其实是“黑色角质刺”,实际上也没有攻击的作用,故科学家们也更愿意称其为“胡子”。

这些角质刺虽状貌可怖,但更多地可能是用来求偶的,也就是用于吸引雌性的注意。既然是求偶,就难免有攀比,所以这些角质刺也可能用于与其他雄性竞争,或是在标志自己的领地时显现出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外貌可怕也有可怕的道理,这些黑色角质刺还能帮助哀牢髭蟾威吓捕食者,也可以在它们遭受攻击时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还有科学家认为,哀牢髭蟾的“胡子”还能增加其触觉感知,在夜间或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帮助其探知周围环境,以寻找食物或躲避天敌。

看来,“胡子蛙”的“胡子”虽然不能用于攻击,但也不是“绣花枕头”,还是有不少妙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似可怖,其实弱小

看似可怖,其实弱小

单论外貌,哀牢髭蟾算得上可怖。不过,它的实力却远没有外表看起来这么“勇猛”。

首先,哀牢髭蟾生活于海拔800-2600米的原始森林中,一般在植物群落丰富复杂、环境潮湿黑暗的地方繁衍生息,分布区比较狭窄。在这样的生态圈中,它以昆虫和其他的小型蟾蜍为食,它的天敌则是鳌鱼、蛇等捕食者,其中尤以白腹锦蛇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敏捷的敌人面前,哀牢髭蟾却没进化出很好的应对方式,反而行动缓慢,逃避敌害的能力很差,往往只靠“东躲西藏”来保护自己。

因此,无量山农民看到的蟾蜍“朝拜”哀牢髭蟾的奇观,可能只是由于其停留之处都比较安全,所以其他蟾蜍就以它为信标,纷纷聚集在没有敌害的地方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哀牢髭蟾在每年2~4月产卵,每次产卵200多粒,可孵出大量蝌蚪,但其幼体成活率却非常低。原因在于它的蝌蚪需要越过两个冬天,在第三年才能完成变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敌害或寒冬的影响,能成长为成体蟾的寥寥无几。

生活也成问题,繁衍也成问题,两个原因一相加,也怪不得哀牢髭蟾的数量这么少了。为了保护其种群的发展,位于其分布区的管护局想了很多办法:提升公众认知度、严打违法行为、加强日常巡护、长期监测调查,甚至在其栖息地搭建人工小池塘和人工石板,以防止其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结尾

哀牢髭蟾在无量山的发现虽然只是一个巧合,但却给我们以很强的警醒作用。云南多山脉峡谷,气候类型地理类型多样,分布着大量原始森林,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加快的今天,人类的发展难免与野生动植物发生碰撞,如何在城市高楼大厦迭起的同时保护好如哀牢髭蟾一样的珍稀动植物的生存,是关乎于人类文明能否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重视,去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