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阳光正好。汾阳路150号的百年"白公馆"里,戏曲和书画界的众多艺术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同见证上海沪剧院和上海书画院联袂共建的"海派艺术发展实践基地"签约、揭牌,期待这一基地未来在强化交流互动、共育艺术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艺术"跨界"系列活动,共同谋求"破圈"效益,面向广大青年受众传播传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为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吴巍,右为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徐立铨

上海素来有"海上名流"之美誉,这座城市求新求变的历史脉搏、丰富的海派文化魅力,已然成为了本土艺术的底色。沪剧和海派书画均为上海的重要文化名片,上海沪剧院与上海书画院亦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重任,擦亮"上海传统文化品牌"为使命。其中,前者是经由文化部评定的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项目责任保护事业单位,后者是上海市文联领导下的事业单位。

沪剧作为上海本土戏曲,承载这座城市求新求变的历史脉搏,展现着丰富的海派文化魅力。当代书画创作同样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受到海派思潮的牵引,显示出理念的糅合与造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沪剧守正创新的艺术风貌,和海派书画的兼容并包正相吻合。在扎根传统、向外探求的道路上,两种海派艺术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为探索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上海书画院在上海沪剧院设立"海派艺术发展实践基地",旨在集聚线下志同道合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意指焕新海派书画、戏曲的生命力。

"我们两院的青年骨干将从我做起,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加大保护我国的书画和戏曲传统文化,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徐立铨坦言。他希望两院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学习的共同体,青少年艺术工作者能成为传统文化的"追光者"。

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吴巍指出:"该项目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在两院共育艺术人才的同时,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基地这一平台,为沪剧和书画艺术提供一个交流互通的机会,为广大年轻受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社会打开一个感受海派艺术魅力的窗口。未来,我们将联合社会资源,共同打造集艺术展示、人才培养、体验学习于一体的艺术爱好者线下聚集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未来"海派艺术发展实践基地"将以"人才共育"的方针激发艺术从业者别样的灵感与潜能。背靠上海的绵延文脉和壮阔历史,艺术人才将在实地交流中体会到丰富的艺术表达,并通过今后的实践,在不同形式的创作空间中,延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基地也将联合社会资源,积极"抱团"创新,搭建面对公众的线下交流平台,共同培养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年轻群众将在这里参与精彩的沪剧交流活动,体验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参加丰富多彩的主题展览、分享会、体验课等项目,全面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除了线下活动外,基地还将充分利用线上媒体,创造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多模态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宽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并且,将积极与相关产业合作,创造文化产品联动效应,铺开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认知和接受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签约、揭牌现场,上海书画院桑雨、李钟、徐旭峰、马婕、陈小璇、苏芬、余娅、刘祖国、黄喜枝等画家为陈瑜、马莉莉、沈仁伟、孙徐春、朱俭、徐蓉、程臻、吉燕萍、王丽君等九位沪剧院演员绘制的国画肖像首次集结亮相,或为雅致精细的工笔,或为酣畅潇洒的写意,无不传神定格沪剧演员们在台上的奕奕神采与精彩瞬间,展示着海派中国画的独特魅力,给观众带来惊喜。

而沪剧青年演员郜逸萍、丁叶波分别表演的沪歌《声声慢》、沪剧《春二三月草青青》,以及沪剧高阶班小演员徐紫恬、陈梓桤分别表演的沪剧《家·洞房》和《徐阿增出灯》,则让人们看到沪剧表演的表现力,感受沪剧丰富的创作主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业内期待,线上推广、线下平台在"海派艺术发展实践基地"的有机融合,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实践,从而参与到海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实现多学科育人价值的联动统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作者:范昕

文:范昕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