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钢琴家孔祥东重归乐坛近一年,不仅与国内多支乐团呈现音乐会,客串出演了热播电视剧《繁花》,还在上海、武汉、北京、长沙等地举办了自己作曲并加入即兴创作的独奏会。活力满满的孔祥东最近在上海书展分展场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亮相,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新书《“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站台。

作为钢琴家,孔祥东需要面对很多职业的焦虑,他坦然分享了这些焦虑的原因。此前,孔祥东一度陷入抑郁症的困境长达8年。战胜心理疾病之后,他焕发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艺术的热爱,成为音乐疗愈的倡导者,把正能量传递给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钢琴家的职业焦虑

孔祥东告诉读者,音乐家是一个特别焦虑的职业,“我们从小学会把焦虑化作动力”。一方面,要上台演出,学习新作品的过程很漫长,焦虑是督促自己坚持练习的动力;另一方面,背谱演奏需要把乐谱完整背下来,很有压力。

提到上台演出需要背谱会带来压力,孔祥东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的提问时表示,他还是会坚持背谱演奏,“这是一个既专业又涉及非常广泛因素的问题”。

据学者考证,背谱上台演出始自钢琴家李斯特的时代,这种传统大概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不过,也有主张看谱演出的音乐家,近年包括斯蒂芬·霍夫在内的一些当前最知名的音乐家也表态拥护这样做,因为可以减轻背谱带来的压力,让演出更顺利。

但孔祥东认为,视觉对演奏是有影响的,除非是给别人弹伴奏、弹室内乐和演出当代作品,不然背谱演奏是必须的。“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背谱,背谱是把音符化到你的灵魂里面,成为血液的一部分以后,给观众去反复地呈现。这是态度问题。”孔祥东提到一种说法,把看谱演出称为“药放在口袋里”,并不是真的看着谱子弹,而是为了保险。

“对真正的独奏音乐家来说,背谱是一个职业标准。不要因为今天到了互联网时代,就去降低标准。我们在台上的人都知道,100%地做好是不可能的,会有错音,甚至会有记忆上的失误,‘断片’都有可能,这就造成了我们职业的焦虑程度是很厉害的。舞台剧演员背台词,但是分段可能很少,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演的作品也不多。比起来,钢琴家确实不容易,左右手的音符都不一样。”

孔祥东说,去年10月13日和张亮指挥的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我恨不得拿着筷子把这些音符点一遍,起码十几万个,音符的重复不一样,表情又不能表达成一样,相当不容易。特别是跟100多个人的乐队合作,如果弹错得严重是蛮难堪的。独奏家最害怕的‘噩梦中的噩梦’,就是协奏曲的中间出事‘断在台上’,断了很难继续,严重的就得重来。”

“演出前我们不是在练琴,而是在练心。一首曲子哪怕我演出过一百遍,比如《黄河》协奏曲,我有时间的时候,就闭着眼睛离开钢琴、离开乐谱,无论走路、吃饭还是躺在床上,都在大脑里面像过电影一样,全部过上三遍,我才有勇气笑着脸走到舞台上去。”“但凡有勇气、有能力走上舞台,这样的人都值得尊敬。”孔祥东说。

焦虑的年代

不仅是钢琴家,几乎所有职业都会面临各自的焦虑,焦虑问题几乎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够美,有“容貌焦虑”;读书、考试,有“学习焦虑”;职场有“业绩焦虑”“裁员焦虑”;手机剩余空间不够大,有“存储焦虑”……各种欲望,各种不满意,都会引发对应的焦虑。

《“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主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宣传科科长乔颖介绍,2019年开始,他们对焦虑障碍展开系统性调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称,2019年全球焦虑障碍患者约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逐渐攀升。这意味着人们应该学会如何应对焦虑,避免讳疾忌医。

《“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总主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告诉读者:“所有的情绪对我们都是有用的。处在不同的情境,应对不同的局面,人就会有不同的情绪。如果焦虑达到了一定的严重程度,出现了焦虑障碍,就需要治疗了。这个时代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以前焦虑好像存在于生活之下,这几年大家觉得有点‘浮上来了’,出现焦虑障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焦虑达到什么程度,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这是医生们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专章解释了焦虑与其他心理问题、其他健康征兆之间的关系。

针对不同的人群,谢斌解释了不同的应对方法。缺乏相关知识、出现严重影响生活的焦虑问题,要尽早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如果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应对技巧,但是无法改善焦虑情绪,甚至严重程度还在加剧,比如一两周仍无改善,也应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对曾经去医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某一种焦虑障碍的人群,如果服药治疗后恢复正常,又因停药而复发,可以直接去原医疗机构重新开始治疗,不要拖。

某些特殊的焦虑障碍,导致的痛苦可能更严重,患者可能因为严重的不适症状而先到其他科室检查,但查不出问题,可能到后面才会得到医生的建议去精神科诊断。

让音乐来疗愈

作为“600号”曾经的患者,孔祥东坦言,在自己八到十年的抑郁症患病期间,也有过一年多想寻短见的时间。“抑郁、焦虑,有时候也是蛮模糊的,所有这些情绪的‘感冒’,今天大家能越来越清晰地去认识,这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孔祥东透露,他不久后将与乐团合作演出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的《第二交响曲》“焦虑的年代”。他说,《焦虑的年代》原本是英国诗人奥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的一首长诗,那个年代有战争、通货膨胀、应急分配,社会上各种流派的思想不断涌现,诗人有感而发,音乐家则把它又转化成了音乐的形式。

孔祥东表示,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音乐、艺术有疗愈作用。遇到无法治疗的心病,一些创造性的行为可以疗愈自己。“每个人都很脆弱,我们心里面的宁静、善良,最后可以成为最坚强的支柱。”

前不久,孔祥东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钢琴独奏会。清华大学智能实验室邀请孔祥东加入合作研究项目,在演奏时,孔祥东和7名观众都戴上了头戴式监测设备,这些设备会收集大脑内部脑运动的信息。这个项目是为了研究钢琴家在即兴创作的时候,大脑中呈现着怎样的脑运动状态,希望有助于未来用于探索有效实施音乐疗愈的方法。

谢斌也说,在高强度的日常诊疗和研究工作之后,他经常感到十分疲惫。在午休或晚上到家之后,短暂的休息也常难以起到显著的放松作用。这个时候除了去运动一下,听一会儿音乐也是“疗效”非常好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谢斌 总主编,乔颖 主编,格致出版社,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