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我们就要迎来中国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它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往往处暑节气到了,也就标志着炎热的暑天离开,即将迎来凉爽的秋季。

处暑是夏秋交替的时节,这时秋老虎还在发威, 在民间就有“处暑处暑,热死老鼠”的说法,指的是在处暑节气的时候,依然气温还是比较高的。那处暑后多久就凉快了呢?

老辈人说在过去民间有句谚语:“处暑在头,九月穿袄;处暑在尾,九月穿单”,今年的处暑节气是在哪呢,又有啥说法?不妨一起来了解下吧!

处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处暑,顾名思义就是指“出暑”的意思,意味着暑热之气至此而止。然而,这个“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处暑时节,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但大地上的余热仍存,因此常有“秋老虎”之说,即处暑后的一段时间内,天气仍可能炎热如夏。

至于秋老虎会持续多久,在过去民间的说法是“立秋无雨,二十四个秋老虎”。指的就是在立秋节气当天如果没有下雨,这样从立秋后还会热二十四天之久。

不过,这个二十四也并不是实数,指的是立秋后还有至少24天左右会很热。因为立秋后还有一个末伏,而末伏一般是十天,这样过了20天左右早已经出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晚温差逐渐增大,凉风习习,秋意渐浓,这也是处暑节气的独特魅力所在。

“处暑在头,九月穿袄;处暑在尾,九月穿单”,是什么意思?

这句民谚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处暑节气与后续天气变化的微妙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处暑在头”,指的是处暑交节时间较早,如在农历的月分上旬,这往往意味着接下来的天气会较快地转凉,到了农历的九月,人们甚至需要穿上厚重的衣物以御寒,这还是有点夸张的。

相反,“处暑在尾”,即处暑交节时间较晚,接近月末,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可能仍会保持一段时间的温暖,九月时人们或许只需穿着轻薄的单衣即可。

毕竟处暑是在农历的七月份中旬,在《月令十二集解》中也有记载:“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如果处暑节气来得晚,这也就意味着当年炎热的时间长,可能到了农历的九月份还是比较热的,穿单衣也不会感觉冷。

然而,今年处暑恰逢农历的七月十九日,也就是对于了“七月中旬”,那又是咋说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间也有“处暑在中,冷暖适中”的说法,即处暑节气是在农历七月中旬,这样处暑后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这是很正常的。毕竟多数的年份处暑都是在七月中旬的。

根据这一民谚的预测,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到了农历九月,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较为凉爽的天气。

这一说法虽不完全绝对,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天气变化的敏锐观察与经验总结。

处暑到了,真的出暑了吗?

处暑作为“出暑”的象征,确实标志着夏季的逐渐结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处暑之后立即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凉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前所述,处暑时节常有“秋老虎”现象,即天气在短时间内仍可能保持炎热。但不可否认的是,处暑之后,无论是气温还是湿度,都开始逐渐下降,凉爽的秋风开始吹拂大地,预示着秋天的真正到来。

在这个时节,人们的心情也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得格外舒畅。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季,人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享受那份来自自然的清凉与宁静。

在古代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长夏位于夏末秋初,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特征是湿热蒸腾,湿热天气多。

而且在处暑节气后,白天气温虽然仍会很高,但早晚温度低,温差较大,人们应预防感冒。

同时,处暑也是收获的季节,农作物逐渐成熟,金黄的稻田、硕果累累的枝头,这也表示农民也是比较忙碌的,要开始准备秋收了。所以就更要注意养生,千万不要着凉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