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康熙二十年),99岁的广东考生黄章,由曾孙搀扶着进入考场,准备参加这一年的乡试。他特意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场”四个大字!
古往今来,考试对于一个考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如今的学生靠着学习考试来选择好大学,毕业后找好工作,很多人通过上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科举更是重中之重,在古代能读书的都算小有资产的人,贫民根本抽不出钱来读书,要知道对于普通人来讲,读书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进去的事情,这样子的话就没有办法帮家里干活,家里就会缺少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大部分普通学子如果长期都考不中的话,就会选择另寻出路,不过有些人却跟科举死磕上,硬生生诠释出什么叫“活到老考到老”。
在清朝就有位秀才,从读书开始就将中举视为自己的目标,一直考到99岁,要曾孙搀扶着过来,依旧不放弃考试。
此人名为黄章,14岁开始读书,从时间上来看,黄章算不得天资聪颖之人,只是他有很强的毅力让他坚持下去,黄章埋头苦读,直到20岁时,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朝廷对考中的人才都有很多扶持,哪怕只是个小小的禀生(即秀才),每个月都会专门给他们发粮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人家的生活问题。
然而黄章在学习考试上确实没有多大天赋,考了那么多年,连个小小的禀生都没有考中,幸好他身体强硬,支持他不断考下去,直到60岁的时候,黄章才考中禀生。
但还是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只有继续科考,通过乡试成为举人老爷,才是真正的人中龙凤,有了当官的可能。
黄章考上禀生后,并没有直接参与乡试,而是继续考取贡生,贡生是比禀生更优秀的秀才,有进入国子监读书的权利。
黄章从禀生到贡生,花了足足23年。
1681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此时的黄章已经五世同堂,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决定参加广东省乡试,想要考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章为了参加这一年乡试,特意准备一个大红灯笼,上边写着四个大字,百岁观场。
考场内外见状,人声鼎沸。旁人不解,照他们的目光来看,黄章的所作所为已经毫无意义。
九十九岁的黄章,已经失去当官的可能,哪怕是皇恩浩荡,也只会给他一个虚职,不能做官,别人就不会来讨好他巴结他,也没法趁机发一笔小财。
周围人对黄章指指点点,热闹的氛围也引来一大堆围观百姓有人嬉笑,嘲讽黄章年纪大还来凑热闹。
黄章闻言,布满褶皱的老脸面无表情,瞧不出喜怒哀乐,黄章淡定,一旁搀扶他的曾孙,却尴尬的脸颊通红,他悄悄凑近黄章劝道:“祖父,咱要不还是回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章不语,只是默默拨开曾孙的手,他一生科考,都在考取功名,前半生的科考,确实是想升官发财,振兴家族,可到后半生,他已经是为了知识而考,每一次考试,对他而言,是验证自己努力的绝好时机,嗜学的他,又怎能放弃。
考试很快开始,这一届广东省乡试,年纪最小的考生,只有十四岁,黄章跟他相差整整八十五岁,老迈的黄章提起笔来,做不到思绪如电,下笔如有神,他甚至连拿笔的手都有些颤颤巍巍。
烈阳高照,老人家更是受不了,为了防止科举闹出人命,主考官特意把黄章挪到阴凉处,让他略微松了口气。
黄章艰难的将自己的才华见识,写在考卷之上,等乡试结束,黄章强撑着回到住所,便大病一场。
等考试结果出来,九十九岁的黄章,不出意外落榜,反观广东乡试十四岁的那位少年,考中了举人。
黄章的落榜,引得读书人和百姓的嘲弄,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引来广东巡抚和两广总督的欣赏,他们公开会见黄章,给他赠予不少奖励,希望读书人都能向他看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别前,广东巡抚询问黄章:“一生科举,屡试不中,如今再度名落孙山,你可曾气馁?”
黄章对此坦然一笑,在他这个年纪早就将名利看淡,如今来考试只是想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满意的答卷,而他并不认为自己会止步于此,等到三年后,他准备再战。
黄章在读书上的努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在现代,他的坚毅也不知超越多少人,只可惜在清朝,都是靠腐朽的八股文章科举,束缚了人的思想,让一个个读书人,成了考试的机器,生不逢时,不过如此。